最近,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他从事水产养殖行业创业的故事:他在20多年里三次创业,每次都雄心勃勃,满怀信心,但最后的结果都不甚如人意。后来,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很多特色水产业和水产品以及养殖模式,都能实现高暴利。但前景是光明的,现实是残酷的,水产业这个战场上,新手其实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就像近年火爆的小龙虾养殖业一样,有一部分人选择对了、时机对了、模式对了,实现了高利润。但到2019年开始,面对产地养殖面积的增大、总体产量的增加,虾价出现了下跌,高暴利已没有可能,许多新投资者越来越像是迷雾里走钢索,需要面对现实的残酷,收回成本都很难。近年,浙江衢州椪柑、云南永胜大蒜、安徽和县西红柿等农产品的滞销都给我们水产人一些借鉴,当别人越是疯狂的时候,我们自己越是要冷静。分析水产行业,并不是个增量市场,不像房子、车子、汽油一样,消费量年年攀升。中国人口就那么多,每个人消费的量就那么大,一旦哪一年市场饱和了,就会面临销售困境。再说水产业受天气的影响较大,碰上天公不作美,遇到干旱和水灾等恶劣天气,都会对生长造成不利,轻者影响生长而减产,重者病害蔓延或死亡而无收。所以说,靠复杂因素影响的水产业,是个实实在在的高危行业。但最近几年,水产业投资热一波又一波。各种行业的老板都盯着这块“蓝海”,想分一块蛋糕。殊不知,只见成功者笑,不见失败者哭。砸钱进来,亏本出去的,同样一抓一大把。在我们看来,大部分做水产业失败的,不外乎是因为下面这几种心态。
1.套取政府补贴
现象: 近年来,国家为了发展绿色水产养殖,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以引导产业的发展,许多人听说国家给水产业很多补贴,还有很多项目资金,不如进来浑水摸鱼整一把,捞点钱。这是一种典型的占便宜心态,这种心态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长期内绝不会持久。毕竟,国家和政府不可能每年都给你“送钱”。
措施:保持平常心态,把投资水产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认真去做,力求做出优良的成绩。平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不要搞“歪门邪道”,靠找熟人拉关系套项目,应把获得政府资金的扶持看成是“锦上添花”,要在“锦”上下功夫,不能本末倒置。
2.急功近利没有耐心
现象: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做完一个月才有一个月的工资,比做生意搞经营慢多了。特别是一些暴利行业,比如房地产等,习惯了来钱快。但水产业的节奏完全不一样,短的一年一季到两季的生产周期。甲鱼等水产品甚至要3-5年。急功近利很难把水产业做好,水产业是一个长周期慢节奏的产业,需要用心经营,追求的是持久稳定的利润。所以这类人投资水产业根本不适应水产业的生产规律,很容易失去耐心,前功尽弃。
措施:一定要懂得水产业的发展规律,掌握具体投资项目的规律性,认真研究养殖品种的习性,“精耕细作”,不要一口吃出个胖子来,让时间来出“成果”。
3. “投机”不成,反蚀一把米
现象:有一小部分人不是真正想做水产业,而是瞄准了农村城镇化的土地资源。严格来说,他们流转土地不是来干水产业的,而是为了未来的建设开发得补偿。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但往往会忽略土地成本的压力。如何消化这些土地,是这些外行头疼的问题。不经营水产业,这些成本就难以回收,经营的话又缺乏管理和经营经验,时间一长麻烦不断。
措施: 不能有投机心理,做事要实在,应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决策,待条件成熟时,再流转土地进行投资。
4. 想得多,做得少
现象: 很多外行来做大的水产业项目,非常重视前期规划,但是规划很完美,落地的话就会问题不断。工业化建设的心态,往往不能适应水产业项目的特殊性。
措施:规划一定要切合实际,规划做好后就要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各项任务,不能光想不做。很多成功的水产业项目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想的再好都不如亲自实践来的真。所以多想更要多干。
5. 头脑发热,盲目跟风
现象:多数转行做水产业的人,要么是凭着所谓的情怀,要么是看到别人赚了大钱,就盲目地胡乱闯入水产业圈。认为自己有点闲钱,有点人脉,就能做水产业项目。原本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最后发现连找几个初始客户都很艰难,而且水产业投入越来越大,等到后面资金链断裂,只好草草收场。
措施:做事要冷静,投资前要细心考察,做好规划。别人赚钱有别人赚钱的环境,要分析利害,对照差距,找出不足,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6. 不懂生产规律,过于乐观
现象:做水产业最赚钱的是哪类人?最赚钱的往往不是大基地、大公司,而是小户经营的农民。像小龙虾养殖,几十亩的规模,农户利用自家的承包地自己就能干好,不需要什么人工费、塘租费,单亩利润比大基地可高多了。如果是几百上千亩,需要租地、雇人管理,管理的好能够赚回人员工资,管理不好成本都赚不回来。所以做水产业项目最大的忌讳就是按农民自己家的收益叠加来核算企业的未来收益,农民管理自己的土地,和雇佣他们管理企业的土地绝对是两个效果,不能用单个农户的利润来推算企业的利润。
措施:核算效益应留有余地,效益的取得是靠实实在在“干”来的,而不是靠繁琐的数字“算” 来的。企业经营和农户个人经营完全是两码事,企业需要相当的管理经验,要将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整合,才会产生效益,而且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做到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