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我们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靠捕鱼和采集养活了自己,也就有了如今的人类文明。
捕鱼不仅仅是食物届的事情,同时也是文化届陶冶情操的活动,很多文人雅士都爱钓鱼,发展到今天,钓鱼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户外活动。
似乎每个人都想钓大鱼,不管是字面上的大小还是象征意义上的。
然而,事实证明,捕捞太多的大鱼对环境有害,会导致鱼的体型越来越小。
科学捕鱼:捕大留小
1367年,爱德华三世在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使用原始的底拖网渔船,一艘或多艘船联合水下拖网会将任何鱼一网打尽。
被捕的小鱼一般人们都不食用,经常用来喂猪,因此“捕大留小”的想法开始萌芽。
捕大留小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普遍上我们都会认为体型较小的鱼是幼体,若放回海洋,它们会慢慢成熟,交配,生产更多的小鱼,在将来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因此,很快被各国广泛接受,开始流行起来。
如今,中国也有自己捕捞管理规定,只有符合规定大小的鱼才可以捕捞,任何其他小于标准体型的生物都必须放回水中。
因为,我们坚信,鱼类资源是可再生的,只要在合适的捕捞季节,控制好捕捞频率,留好鱼类幼体,就能实现鱼资源可持续发展。
这种逻辑听起来似乎很合理的,直到新的研究出现。
科学家认为,捕大留小会导致鱼类越来越小。
大鱼在后代身上投入更多
在鱼的世界里,这样的“投资”意味着与小鱼相比,它们在鱼卵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莫纳什大学和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科学家调查了342种海洋物种,观察它们在卵上的投入有多少。
他们发现,体型较大的雌鱼产下的卵比较大,数量也比较多。更大的鱼卵含有更多的能量,更多的鱼卵可以提高整个鱼种的生存机会。
这意味着,吃掉一条大鱼和吃掉两条相对较小的鱼,结果是不一样的。一条大鱼也许比两条小鱼产的卵更多,一味捕捞大鱼会导致鱼类数量快速下降。
生存的压力
大鱼更容易生出大鱼,小鱼更容易生出小鱼。大小显型(或物理上可观察到的特征)是由遗传控制的,移走大鱼放走小鱼的策略正在改变海洋的大小动态。
我们一直认为,进化需要几千年的时间。生命花了40亿年才有了今天的样子,但是,殊不知,如果生物的压力太大,那么进化也会变得很快,生物体本质上是被迫进化的。
捕捞大鱼会导致选择压力偏向小鱼。选择压力会淘汰所有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无法生存的生物。
较小的鱼更善于逃出渔网或被扔回海里。考虑到这一点,大鱼在当前过度捕捞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较低。
随着更多的小鱼存活下来,使它们变小的基因也存活下来,并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每一代的过去,大鱼越来越少。
真实案例,上世纪80年代,雄性海鳕鱼的成熟期长度为49.6厘米,到1997年降至36.8厘米。
是否有解决方案?
也许我们应该寻找更科学的捕捞方案,平衡捕捞代替捕大留小。
这种做法是不选择大小或年龄,渔民都捕捞,既增加了水域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捕获量。
但这也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管理策略。较小的鱼往往会带来较低的经济价值,长远来看,渔民不可能做亏本买卖。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被认为是比捕捞野生鱼类更可持续的选择。人工养殖的北极鲑鱼味道和质地,与三文鱼非常相似,据报道,与人工养殖的三文鱼相比,它是一种更好、更可持续的替代品。如果其他鱼类也出现类似的趋势,这可能会缓解野生渔业的压力。
但人工养殖的前景,至今存在争论。
水产养殖与饲养任何其他农场动物相似。这些鱼需要饲料,合适的生长条件,而且经常要添加抗生素来预防疾病,这可能导致鱼产生抗生素耐药性。
最后
这些解决方案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如果不改变保护措施和政策,在拯救鱼类种群方面就很难取得进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的需求只会逐年增加。
过度捕捞对鱼类进化的影响非常复杂,解决办法往往也是复杂的。
通常,人们并不知道在实施给定的解决方案时会发生什么,但从我们自身角度而言,大多数人能做的就是更好的保护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