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不过,如今的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近年来,出于保护环境等目的,有一些地区全面叫停了水产养殖,拆除了网箱网围。
没了网箱、拆了网围,渔民的收成怎么保证?渔民怎么生活?农业农村部日前回应:对水产养殖“一刀切”、一禁了之的做法不赞成。
不该禁的不能禁,该禁的要坚决禁。那么,水产养殖该如何面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相矛盾的关系?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能不能简单划等号?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取得平衡?
专家: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社会上关于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说法不绝于耳。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究竟几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指出,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刘家寿指出:“看你是投饵还是施肥,比如说你要在池塘养殖里面要投饵要施肥,这个肯定会产生营养物质对环境富营养化,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个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无论是工厂化养殖还是我们国家流行的池塘养殖,只要对废水不处理,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
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很多本地渔民、农民甚至外地人纷纷在太湖开始围网养殖大闸蟹。但是把螃蟹网围在太湖里养,投饵的污染、螃蟹吃草等会损毁湖泊生态系统。
近些年,太湖开始拆除围网,力争要在2020年前取消太湖网围养殖,恢复养殖区原有生态面貌。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水产养殖方式理应叫停,但在一些地方处理的时候出现了偏差。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律拆除、一律禁养,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可取。
于康震:“不该禁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对于法律法规明确禁养的区域,养殖设施要坚决拆除;对在全民所有水域未依法取得养殖证的,养殖设施也要依法拆除。同时,要考虑养殖户的合法权益,要依法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提高养殖水平
叫停水产养殖不能“一刀切”,同样,水产养殖对生态有负面影响的说法也不能“一刀切”。刘家寿说,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仅不会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态环境有净化修复的作用。
刘家寿:“像中国有很多大水面的水体,比如说湖泊、水泊、在这个水里面,你不用去施肥,不用去投饵,只是利用水泊里面一些天然的饵料生物,比如说浮游植物、水动物、水草以及一些悬浮的有机碎屑这些东西,这种方式是完全把天然水体里面的一些营养物质通过鱼体利用,然后转化为人们需要的水产品,通过捕捞上市,这种方式对水体肯定是有益处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是有好处的。”
环境保护与水产发展如何取得平衡?于康震说,我国采取的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
于康震:“这次《意见》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在我国,池塘养殖散户众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表示,对于养殖散户,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主要方式一是减少饵料用量,提高饵料利用率,二是对养殖尾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刘家寿:“当然,对渔民来讲,他成本可能会增加一些,但是对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不能减少的步骤。你必须要适当地用一点成本来处理这个尾水,这个处理对于整个农业,对于整个渔业发展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投入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你投入以后你可以可持续发展,就不投入就不能持续。我觉得现代渔民也应该逐步提高这种环保意识。”
于康震指出:“现阶段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养殖户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