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主页 > 水产百科 > 行业动态

[初四] 在古代,吃顿鱼有多难?

作者:幸福鱼苗 时间:2019-02-08
摘要:现在无论是不是逢年过节,大家只要是嘴馋了,想吃些 鲜 的,往往就会去菜场买条鲜鱼。鱼早就跃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在平凡不过的食材了。 但是在我国,鱼这一食材走上平...

现在无论是不是逢年过节,大家只要是嘴馋了,想吃些“ 鲜 ”的,往往就会去菜场买条鲜鱼。鱼早就跃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在平凡不过的食材了。

但是在我国,“鱼”这一食材走上平凡百姓的餐桌这一过程可是经历了数千年之久。

现代摩登鱼市


几千年来都无比珍贵的“鱼”

 
片段一
仓颉造“鲜”

仓颉,在造“鲜”这个字时,认为活鱼的味道就是“鲜”的味道。为了能够形象的表达鲜味的具体口感,他对鲜味进行了数字化的描述。

传说四眼仓颉创立了“鸟迹书”

在造这个鲜的文字时,他一口气连写了三个鱼字!就是说,要想称“鲜”就属“鱼”最为合适。为了符合汉字是方块字的书写规范,根据后人的优化写成了上下结构的“鱻”字。(鱻,xiān,古同“鲜”)



即使今天在中国流行的简体字,包括繁体字,在“鲜”字的具体写法上,差别也不是很大。这样的传承下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先民早已对“鱼”之味向往已久。


片段二
孔子赐“鲤”

有《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在听说孔子的儿子出生这件事后,就立即送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激君主赐予他的鲤鱼,就为新出生的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字伯鱼,
孔子的儿子。

  
一条鱼,竟然可以左右孔圣人对后人定下的名讳!可见“鱼”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假如在古代能吃到一条鱼,那么就可以说明,这个人在物质生活上是绝对不匮乏的!


片段三
孟子舍“鱼”

孟子在《孟子·告子》曾经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根据文意“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

孟子曰  


从孟子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来,在孟子的时代,得到“鱼”和得到“熊掌”的难度应该是相当的,这也是孟子将鱼排在心目中第二的位置的原因。


鱼 镜心 水墨纸本

  
片段四
鲤变“赤鯶”

到了唐朝,对于“鱼”更为崇敬!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此捉鲤鱼、吃鲤鱼,就成为李家皇朝最大的禁忌,违者根据唐朝法律会受到重罚!因此,在唐朝时鲤鱼是不允许叫鲤鱼的,你得管它叫赤鯶(huàn)公。

鲤鱼,绢本设色  


古人吃鱼到底有多难?!

“鱼”虽在古人心中这么重要,但是在中国古代,渔具的发明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当时的捕鱼方法大多是“竭泽而渔”!

汉朝的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就说过:“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意思是君王想要良材,臣子们就会去毁坏树林;君王想吃鲜鱼,臣子们就会去抽干河谷。


传统捕鱼  

中国古代“竭泽而渔”的事情并不少发生,但是达官显贵们为了吃到鱼鲜,动用劳力抽干河谷也是在所不惜!


古代鱼铺复原场景


因为鱼的珍贵,别说鲜鱼,就算是臭鱼古人们还是会拿来贩卖,在当时也相当的有市场!
 
“鲍鱼之肆”这个成语,就是描绘当时市场上对于卖臭鱼这个场景。说在卖鲍鱼也就是卖腌渍咸鱼的店里,始终充满着一股腥臭之味,沾染上了去也去不掉。所以就有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


最早的“鱼养殖”的发展

为了吃鱼,古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然而还是不得解。有人为了鱼,以下犯上;有的人辞去官职;有的人甚至不惜杀人以得鱼鲜!

“鱼”这种食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时的社会统治。我国古代君王也明白,如不统一管制,必出乱子。


古代捕鱼图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前1142~前1135年)记载:“贞其雨,在圃渔”,这证明在距今3100~3300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官方的引导下系统的进行养殖与捕捞。

“鱼”也从一种食材逐渐变成一个需要管理和经营的重点行业。为了能够保证君主吃到鱼,国家还特地设置了一个“校人”职位。《孟子·万章上》记载:“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由此不难看出“校人”之中便有专门研究“鱼之畜养”的一类人。

而老百姓呢,到这些官家圈起来的鱼塘中捕鱼,就会被判刑。对于百姓而言,“鱼”就像是当时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一样!


古籍《养鱼经》  
  
春秋末年范蠡所著的《养鱼经》,记载了一段齐威王和范蠡的对话:齐威王问道:“先生资产超过了千家万户,达到了亿万之多,不知靠的是什么办法做到的?”范蠡回答:“发家致富有五种生财之道,其中在水里养鱼排在第一位。所谓在水里养鱼,就是挖一个鱼塘养鱼。”鱼塘养鱼的成本很大,如果出售的话,鱼的售价是非常高的,所以有“养鱼种竹千倍利”的说法。


清代康熙素三彩渔夫捕鱼图长方几 

范蠡这本在春秋末年写成的《养鱼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系统的“人工养殖”的实践!也正是这本书,才让“鱼”这种珍贵食材变得亲民不少,但因生产力不足的原因,真正的老百姓还是很难吃到“鱼”。


《渔场春晓》

从唐代开始,我国池塘养鱼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因“鲤”与“李”同音,之前流传了上千年的“鲤鱼”养殖技法基本没了用武之地。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养殖户和朝廷的“校人”为了鱼类的供应,不得已从单养鲤鱼转变到鲢、鳙、草、青、鲮鱼混养。这些历经百年的大量生产实践,为此后的历史阶段,池塘养鱼逐渐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养鱼技术。


 《鱼藻图》 缪辅·明  

从清初(161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近代渔业发展时期。

这期间养殖技术没有太大的革新,基本上沿用千百年来的老方法。也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因生活习惯(满族为游牧民族,喜牛羊多过河鲜)的原因,对于“鱼”这个东西不太感冒。在民间养殖户们主要是增加了鲮鱼、鳊鱼等品种。近代中国,随着国门大开引进了虹鳟、镜鲤等外来品种的鱼。然而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近代百年间,除了一些养殖品种的增加,我国的池塘养鱼技术基本上在原地踏步。


北宋《落花游鱼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新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奠基人!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而现代的水产养殖在新中国却很难开展与普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中国都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水产科研机构”!

这时候,林绍文站了出来。



林绍文(1907-1990)是世界公认的极具才华的科学家,也是我国水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公认为暖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权威,誉为“淡水虾养殖之父”。
  
抗战胜利后,林绍文在上海筹建中央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担任首任所长,在他的领导下,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黄埔江边的荒草地上,建起了一座配套设施齐全的水产科研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水产科研机构,新中国第一次体系化的开始了水产生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祖国的需要,中央水产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到了青岛。利用中央水产研究所的经验,迅速组建了“黄海水产研究所”。这些研究人员多是林绍文的学生,而正是他的这些学生们,大都成为了新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的脊梁!


现代养殖  

从此以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鱼”再也不像几千年来那样高不可攀,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来源:大美科学

水产百科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黄冈幸福鱼苗繁殖基地

联系电话:13409692933

手机号码:15342433270

客服QQ:729545898

Email:729545898@qq.com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陶店乡幸福村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