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四大类。我们必须分清病原体,了解水产动物病原体的基本特性、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只有分清病源才能对症下药,在鱼病发生时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 鱼类病毒性病
病毒性鱼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病,称病毒性鱼病。病毒是一类比细菌还要微小的生物,直径很小均能通过除菌滤器,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看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又称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通常只含有单分子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外覆以蛋白壳,有些病毒在核蛋白壳外面还有一层脂蛋白膜,叫囊膜。
病毒与细菌不同,病毒不能自营新陈代谢,只能在活细胞中生存和复制新的病毒。病毒性鱼病世界上已发现有数十种,国内仅有数种即病毒性出血病等。到目前为止,病毒性鱼病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一般都采用免疫法进行预防。
1.病毒成因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且无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外被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因此可看作是“包基因”。病毒自身不能进行生长和分裂,仅能在一定的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出大量的子代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后病毒不能复制,并很快失去活性,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
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病毒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单位是纳米,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纳米左右。
2.病毒的影响因素
在养殖过程中,其理化因素对病毒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病毒离开宿主细胞的存活时间很有限,很多因素都可影响其感染性,在我们养殖过程中把握这些因素有利于鱼病的防治。
(1)物理因素:病毒受理化因素的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这和人类新冠病毒、流感病毒是一样的,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 50-60℃、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变性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发生变化,因而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其不能脱壳。
PH值:大多数病毒在PH值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值5.0以下或PH值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在PH值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2)化学因素: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可能与病毒缺乏酶类有关。
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含有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故经常使用这类药物能对病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经过实践证明经常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对病毒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3.病毒病的原则治疗方法
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所以对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要么不易到达细胞内,要么对对寄主细胞毒性大。因此,至今尚无治疗病毒特别理想的药物。相对细菌病和寄生虫病来说,病毒病的发病频率小,尤其一些慢性的病毒病,在不影响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只要把鱼病控制在上市前就行了。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还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是控制其传染性,开发有针对性的疫苗,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经常使用“三黄散”、“四黄剂”等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能够很好预防鱼病的发生。
现在已确认和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出血病,鲤痘疮病,鲤春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病等六种病毒性鱼病。
二、鱼类细菌性病
细菌性鱼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养殖对象的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最常见的有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等。
1.鱼类细菌性病的细菌形态
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为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和蓝细菌。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其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
自然界中的细菌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各种不同的细菌种群与周围环境和水生动植物共同形成水体生态系统。动物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栖居着数量不等的细菌。水体中细菌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他们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细菌按其外形又分为球形、杆型和螺旋形3种基本形态,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型菌。危害水产动物主要是杆菌,其次是弧菌。
(放大10961倍后,扫描电镜下的大肠杆菌。图片:Janice Haney Carr / flickr)
2.鱼类细菌性病的细菌种类与类型
通常把那些在动物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宿主内生存和增殖,对维持宿主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他们能在肠内壁表层形成非特异性的表面保护膜,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
水生生物体表或水体的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一些种类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自然界中仅有少数细菌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疾病,例如鲑鱼立克次体引起鲑鱼败血症,而这类细菌称为病原细菌或病原菌。
细菌是能够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根据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细菌分为两种营养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无机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称为自养菌; 需要利用多种蛋白、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和能量合成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异养菌。必须从宿主(人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和能量的异养菌称为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属于寄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作为营养物质的细菌称为腐生菌。
3.鱼类细菌病的治疗
由于细菌自身有较为完备的代谢系统,对宿主的专一性要求不强,所以细菌性鱼病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占较大比例。通过实践证明,经常使用“底改剂”、“碘”、“海因”以及现行使用的很多杀菌药物等药物,均对细菌性鱼病有较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鱼类真菌性病
广义的真菌,即泛真菌或菌物为一复系类群,其全部成员来自真核生物中的三个彼此不同的生物界,即真菌界、管毛生物界及原生动物界。最常见的是鱼类水霉病和鳃霉病。
1.鱼类真菌性病的真菌形态
真菌形态多种多样,大小比细菌大的多,为葡萄球菌的数倍,小的肉眼不可见,如白假死酵母菌,大的肉眼可见,如水霉菌、蘑菇菌等。它有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按形态、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真菌和类菌母型真菌。而多细胞真菌基本上都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
(鳃霉菌)
2.鱼类真菌性病的真菌特性
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状态的改变。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和不同温度培养的真菌,其性状也有不同。真菌对热的抵抗能力不强,所以鱼类真菌性病比如水霉病多发于低温时段。
真菌孢子不同于细菌芽孢,一般60℃经一小时即可灭掉。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对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醇液则比较敏感。用甲醇液熏蒸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对抗生素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素等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3.鱼类真菌性病的治疗
鱼类真菌性病,不仅对水产生物的成体和幼体构成危害,而且危及他们的卵胚。水霉病一般是在低温时鱼体有伤引起的一些并发感染。鳃霉病也是一种真菌,但它跟水霉不大一样,鳃霉往往在高温时段,水质有机浓度非常高的时候,也会出现鳃霉病。
经过实践证明,通过使用“水霉类”、“抗菌类”等药物均对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真菌的药品有硫醚沙星、水杨酸(水霉净)、聚维酮碘、五倍子末、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二硫氰基甲烷、蛋氨酸碘等外用消毒剂,另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等,但因用药成本高,所以在实际上使用很少。
四、鱼类寄生虫性病
自然界有机体的生活方式是极为复杂的,有的生物在其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的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成为寄生生活,或叫做寄生,也可以称为共生。凡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物。
(鱼怪虫在幼虫时进入鱼的口腔内,通过鱼的舌头吸食鱼的血液直到鱼的舌头萎缩,然后将自己的尾部与已经萎缩的鱼舌连接起来代替鱼舌工作,由寄生转为共生的甲壳动物)
1.寄生物的种类
寄生物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及动物性寄生物两类。植物性寄生物大多属于病毒、细菌、真菌等。动物性寄生物以生物进化的程度而言,皆属于低等动物,故一般称为寄生虫。
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是很显著,可引起生长缓慢、不育、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寄主大量死亡。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例如,绦虫寄生于鲫鱼体腔中,绦虫称为寄生虫,鲫鱼称为寄主。许多寄生虫都具有宿主的特性,有的仅能感染一个或少数几个宿主,而有的寄生虫则具有广泛的宿主。
2.寄生虫的感染方式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有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两种。经口感染的寄生虫为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幼虫或包囊,随着污染的食物等经口吞入造成的感染。比如艾美虫、毛细线虫等均借此方式侵入鱼体。经皮感染的寄生虫是通过寄主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进行感染。
(锚头鳋寄生虫,红斑病)
经皮感染其感染方式大致又可分为两种:主动经皮感染和被动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的寄生虫主动的由皮肤或粘膜侵入寄主体内,比如双穴吸虫的尾蚴主动钻入鱼的皮肤造成的感染。被动经皮感染的寄生虫在感染阶段并非主动地侵入寄主体内,而是通过其他媒介,经皮肤将其送入体内造成的感染。比如椎体虫必须借助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鱼鲺)
3.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寄主。有多个中间寄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中间寄主。
直接型:许多鱼类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宿主体内,这类具直接生活史的寄生虫借自由泳动幼虫来主动侵入,或利用孢子或虫卵的被食入来感染宿主,比如小瓜虫、斜管虫、三代虫、艾美虫、指环虫等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寄主。
(鲫鱼舌型绦虫寄生)
毛细线虫的虫卵随鱼类粪便排出后才开始分裂,幼虫通常在卵内而不钻出卵壳,称为感染性含胚卵,鱼因吞入含胚卵而感染。再如鱼鲺把卵直接产在水中基物上,幼虫孵化后立即寻找鱼体寄生,幼鲺经过数次蜕变(5-6次)发育成成虫。
间接型:有些寄生虫需要中间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 比如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等。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数目不同,有的仅需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
4.鱼类寄生虫病的治疗
每当冬去春来的时候,有的养殖户都会开始预防性的杀虫,比如看到油菜花开大致也就是清明节左右就使用一次杀虫药。现在渔药市场上的杀虫剂(体外虫)和驱虫剂(体内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菊酯类杀虫药、阿维菌素溶液、甲苯咪唑溶液、有机磷、硫酸铜等等。
由于各种鱼类的生理特点和耐药性不同,对不同杀虫剂的适应性存在差异,一旦使用不当很容易引起鱼类死亡。使用之后还需要增氧、换水甚至调水、解毒,很多杀虫药用多了会产生抗药性,用一段时间就可能就不管用了,杀虫药一定要轮换使用。
(综合编写: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