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除了高密度工厂化以及集约化养殖外,大都是以混养为主,但不能胡乱混养或者无目的性的套养鱼类,都得以一定比例的主养鱼和一定比例的配养鱼为搭配基本准则,再来依据一定的养殖条件和生产计划来确定一个恰当的合理养殖密度,只有这样,养鱼才能无往不胜!
确定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的方法
主养鱼又称主体鱼,说白了,主养鱼就是主要要养殖的品种,其它种类都是次要的。它们不仅在放养量(重量)上占较大的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
配养鱼又称套养鱼,它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也可以理解为,配养鱼是为主体鱼服务的品种,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养鱼的残饵、粪便形成的腐屑以及水中的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确定主养鱼和配养鱼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市场要求。
根据当地市场或者打算销往的地方市场对各种养殖鱼类的需求量、价格和供应时间,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鱼货。但不能依据目前投产时(现时)的市场行情,而要着眼于当本次生产周期之后的市场态势,辅之以周边放苗多寡情况,尽量作出准确的研判。
二是饵料来源。
如果草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鱼;螺、蚬类资源较多的地区,可以考虑以青鱼为主养鱼;精饲料充足或者以颗粒(浮料)为主料的,则可根据当地消费习惯,以鲤鱼或鲫鱼或青鱼等吃食性鱼类为主养鱼,当然,如果以粮食类喂食的,则以吃食性鱼类为主;肥料容易解决,水质有肥度,可考虑以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或食腐屑性鱼类(如罗非鱼、鲮鱼等)为主养鱼。
三是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较大,水有深度,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池塘,可采用以鲢鱼、鳙鱼为主养鱼;新建的池塘,或者水浅,水质清瘦,可采用以草鱼、团头鲂为主养鱼;池水较深的塘,可以青鱼、鲤鱼为主养鱼;浅水鱼塘以生存能力很强的鱼类为主,比如鲫鱼、鲤鱼等。
四是苗种来源。
只有苗种供应充足,而且价格适宜,才能作为主要养殖对象,尽量不要计划苗种紧缺,运输又不便,价格猛涨的品种为主养鱼。
判定合理养殖密度的方法
在实际生产上,养殖密度很难说有什么标准,是否合适,可以参照以下六个条件综合判断:
一是增重倍数。
根据综合经验和理论分析,养鱼的生产效益除了饵料系数(涉及饲料质量)是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鱼的增重倍数也很关键。在同一个生长周期,同一条鱼增重一斤和增重两斤对生产效益是有明显影响的。当然,不能把密度放稀来提升增重倍数,而是要在合理的养殖密度来谈增重倍数。
有人提倡:密度越大,净增重越高,总收获量也高,这正是高密度养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要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配套设备来支撑,也是可以的。
二是参考过去自己或别人的经验。
如果过去在类似大小的池塘(或网箱、流水等)中养殖类似鱼类的生长良好,单产较高,饲料系数较低,较少浮头,则说明放养量是合适的,反之,则表明放养过密,应适当减少放养密度。如果收获时成鱼规格过大,单产不高,则表明放养过稀,应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三是养殖条件。
如果水源好,排灌方便,增氧设设施都较好,则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反之,就可降低。
四是养成鱼体大小。
计划养成规格较大的鱼,放养尾数应少些,小型鱼类(比如鲫鱼)的放养量应较大。
五是养殖模式。
多种鱼类的混养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单养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池塘。精养池塘的放养密度可高于粗养池塘。养成上市的周期长,则放养密度宜偏小。
六是饲养管理技术。
如果有合适充足的饲料,管理细致,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养鱼设备条件较好(备有抽水机和增氧机等),则理论上只要“低于最大鱼载力(即鱼停止生长时池塘或网箱中的鱼总量)的放养密度”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