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月份开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杀青苔的药品,在江苏安徽湖北等虾蟹主养区,一些含有除草剂成分的青苔药让几十万亩的虾蟹养殖户损失惨重。假药在水产养殖业一直存在,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年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其中就有两件假药案跟水产养殖有关。
2019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办案能力,查处了一批违法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重大案件。农业农村部筛选了10个典型案例2019年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其中跟水产养殖业相关的案件有两个,一个是上海市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假兽药案,还有一个是湖北省武汉市某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假兽药案。
这几年,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渔药这样的投入品板块也出现了井喷的现象,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各种各样的渔药公司特别多;第二,各种各样的渔药产品种类特别多;第三,网购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卖药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早期的水产养殖中,所有的渔药都是在兽药的框架下运作的,都是那些老牌的GMP渔药公司在生产销售,而且早期的渔药销售都是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的。后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养殖观念的改进,水质调节、底质改良等等非药品产品的出现,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养殖户逐渐接受了调水改底等病害防治理念,尤其是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消杀做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害,还能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行业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渔药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纠纷,一旦由非药品引起的纠纷,谁来做“裁判”?
非药品在兽药监管部门的管理之外,一旦发生了纠纷,养殖户经常投诉无门,不同区域处理纠纷的部门不同,有的找派出所报警,有的找工商部门或者农业执法部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对于这类纠纷的处理方法也有差别,有的地方也会出现“踢皮球”的情况。可以说现在非药品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全国没有统一的方法来统一地监管,一些非药品企业打着非药品的招牌,实际上干着坑农害农的事情,最终又可能因为没及时得到处罚而逃之夭夭。
这几年非药品在水产养殖行业里出的事情不少,有的闹的动静很大,比如像2018年“蓝藻药”事件和2019年的“青苔药”事件,其余的五花八门的纠纷也是数不胜数,有的是所谓的厂家坑了养殖户直接跑了,有的是厂家花点钱摆平了。其中2019年的“青苔药”事件应该是非常大的,涉及面很广,造成的危害又特别大,江苏安徽湖北几十万亩虾蟹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最惨的就是颗粒无收,而且从开春3月份到5月份都有发生,跨区域面积很大,时间跨度也很长。
“青苔药”事件包括之前的“蓝藻药”事件都在不断地让方方面面的关联人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悲剧发生,以后我们怎么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从直观上来看,“青苔药”事件最直接的关联人是厂家,经销商,养殖户这三方(也有的“青苔药”是直接从厂家发到养殖户那里的,这只是少部分)。如果从这三方来简单分析的话,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三方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的悲剧。
第一、生产厂家
厂家是生产方销售方,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渔药的质量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原料要真,标注的成分含量不能打折扣,配方工艺设备什么的这些都是基本的硬件配置了,有些产品是代工的,那么就要选择靠谱的代工方,要不然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现在渔药板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价格战就是常见的招数了,但是厂家不可能盲目地降价亏本生产销售的,有的厂家为了降成本而偷工减料。这个很常见的,因为有些调水改底保健的产品,稍微偷工减料有时候不容易被发现,即便被发现了也有扯皮的理由。比如说肥水的效果不好,到底是产品质量不行还是水温不行?还是别的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渔药要有效,什么问题用什么药,说明书上的功效是什么,必须要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时候厂家就要有类似实验田的东西了,厂家自己在实验田里多次实验之后,确定没问题了,再推向市场销售,这才是正常路子。单独使用的时候没有问题,如果和其他产品同时用的话,有没有什么配伍禁忌?两个产品单独使用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同时使用就出问题了,这些厂家是不是也要考虑到位?这些看起来简单的流程,有多少厂家能严格执行的?现在很多厂家盲目追求产品目录多而全,养殖户要什么有什么,简单调整一下就是研发了新产品了,看起来啥都有,但每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有没有进行严谨的实验?
第二、经销商
经销商是厂家和养殖户的纽带,从厂家选择产品在自己的门店里销售给养殖户,这就需要经销商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识别能力,现在很多厂家都是直接到养殖区找经销商推销的,如果来者不拒的话,经销商的门店早就摆满了各种产品了。有的经销商是专营某个公司的产品,不卖别家的产品,一般这样的经销商是铁杆,这样的公司也是过硬的,要不然这种专营的合作不会持续多久的;有的经销商喜欢这个厂家选一两个精品,那个厂家选一两个精品,什么产品效果好就卖什么。也有的经销商是主打赊账的,厂家愿意大幅赊账的话,不管什么产品都放店里卖,年底根据销售情况结账,实际上就是一种代销了,如果产品效果好卖的好,欠账很容易结清,如果产品使用过程中有问题了有纠纷了,小点的厂家可能就搞定,大点的厂家可能连货都不要了。
经销商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服务能力,卖药的经销商如果一点养殖技术都不懂,一点防病治病技术都不会,还能把生意做好,那简直就是神了。经销商的门店一定要有人能“望闻问切”,简单的问题不用出现场就知道养殖户要用什么产品,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出现场了,测水啊解剖啊什么的都要做。有的经销商“管杀不管埋”,只管卖产品,可能连怎么用都不懂就卖药了,这样的经销商很危险,或许养殖户很牛,对自己的问题很熟悉,对厂家的产品也很相信,让经销商完全没有存在感,这样的情况很少,毕竟现在的水产养殖环境越来越复杂,即便你是老手,也很难说遥控指挥处理好一个复杂的问题。要么经销商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要么厂家安排个能随时出现场的技术员,要不然即便是好的产品,也很容易出纰漏,有的养殖户买药回去“不遵医嘱”,可能感觉自己塘口的问题比较重,用药的时候加量了,结果出事了,这种纠纷在现实中很多的,哪怕经销商千叮咛万嘱咐地说清楚了,养殖户还是自作主张地加量使用了,一旦出事了就又是扯皮了。
第三、养殖户
养殖户的差别也很大,有的养殖户感觉自己好像懂点,喜欢自己琢磨,别人的建议基本不听;有的养殖户又太听话了,有时候显得又太死板了,渔药使用的学问太大了,同样的产品,上午下午使用可能就有很大的效果差别,晴天雨天的效果又不一样,水质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水环境用同样的产品效果可能就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要现场指导技术指导用药,一方面养殖户要科学合理用药,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养殖户也要不断地学习,最起码要懂点基础的养殖知识,可以和周边人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外地人学,尤其是现在很多人是新入行的,每一天都要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学习,要不然今天要肥水了,明天消毒了,啥也不懂,一方面是到处求人指导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如果你碰上个忽悠,那不就完蛋了吗?当然新人很多时候还是要教学费的,少交学费少吃亏,就要一边养殖一边学习,不能怕累怕辛苦,养殖这一行就不能怕辛苦,现在这个社会也没有哪一行对新手来说是轻松就能赚大钱的。
养殖也是投资,要真金白银地投资。现在一些养殖户感觉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了,在选择投入品方面就想打点折扣省点钱,这也给了一些无良厂家和经销商机会。名字一样的一个产品,有的人卖一百,有的人卖十块,这时候肯定要多个心眼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花小钱办大事的,有时候花小钱可能会坏了你的事。所以在选择投入品的时候要慎重,尽量选择业内口碑好的公司,这样相对有保障一些,贪小便宜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是有时候会坏事,甚至会坏大事。现在网销微商很厉害,声音甜甜的美女电话微信轰炸一番立马就晕菜,立马就买买买。如果你还不上钩,没事就给你拉个群讲点课发个红包啥的,只要你警惕性不够,迟早会上钩的。有的产品用了会坏事,出事了你再联系早就空号了拉黑了再也找不到了。有的产品用了不会立马坏事,但没有效果,让你错过最佳的使用时间,同样也是坏事,最起码让你耽误十天半个月的。现在行业套路很多,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不然很可能对你来说到处是坑。
第四、监管部门
在厂家、经销商、养殖户之外,我个人认为监管部门也应该到位。之前说过,现在非药品行业很混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监管有时候乏力,让一些人爱上了浑水摸鱼的感觉,搞的一些正规的厂家也跟着打擦边球了,导致渔药这个行业越来越混乱。混乱的后果就是养殖户的利益被损害了,有的养殖户甚至被坑的破产了,甚至还有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监管的作用一定要体现出来,一方面要有专业的部门去监管,而且要让懂的人去监管;另一方面要有监管的利器,比如说法律法规或者地方上的政策规定等等,如果光有人想监管,但不知道依照哪一条法律法规监管,那就是有劲使不上力。单独的监管部门有时候还不一定够,有些行为是违规了,吊销执照罚点款就可以了,有的已经构成犯罪了,就需要公安机关部门介入了,所以要多部门联动,该拘留的拘留,该判刑的判刑,对于坑害老百姓的人,我们丝毫不能手软。
其实渔药行业混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混乱的局面一直都存在,似乎成了一个顽疾,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前进的步伐,尤其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步伐,危害特别大。以上我个人提的一些看法,可能也就算是个理想化的想法罢了,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也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