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水环境和水资源是生活生产的重要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工程建设是实现生态高效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农业生产中,水产养殖是用水大户。近年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五水共治”中关注度较高的一个问题。怎样在保证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将水用好、用活,是当下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茭白田里套养甲鱼
宁波是水产养殖大市。据去年的数字统计,在全市近80万亩养殖区域里,淡水养殖面积近30万亩。尽管淡水养殖年总产量不到7万吨,仅为海水养殖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淡水养殖塘一头连着村庄,一头连着河道湖泊,其尾水治理水平的高低与当地水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上周,笔者来到全市淡水养殖的重点区域余姚市,实地走访养殖场,探寻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渔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淡水养殖尾水治理流程图
◀茭白田生态套养严把治水关▶
金秋十月,河姆渡镇的茭白迎来今年最后一波采收季,一块块茭白田里枝叶如波浪涌动,“沙沙”作响。在核心产区的小泾浦村,养殖户钱建强钻进茭白丛,不一会儿就从塘里摸上来两只肥壮的甲鱼,“等到年末,就可批量上市销售了”。茭白田养甲鱼的生态套养模式是河姆渡的特色农业,全镇现有2000余亩生态养殖塘,也是农户的致富塘。
“因为要养甲鱼,茭白在种植过程中禁止喷施农药,而甲鱼排出的粪便又成为茭白田的有机肥,由此形成农业特色生态产业链。这种生态种养模式非常安全。”河姆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诸鸿军介绍,茭白田养甲鱼,搞了近20年,不成想现在碰到尾水治理“关”。今年夏天,市有关部门到镇里暗访,发现个别养殖塘的水比较混,存在茭白种植少、尾水未经处理就排放进河道的问题。
根据暗访发现的问题,镇里对所有茭白田甲鱼塘进行了排查,并请省水产养殖专家前来诊断。经过水样检测分析,养殖塘的水质与外面河道水并无大差别,“混浊”主要是夏天甲鱼采食、活动活跃扰动塘泥造成的。
但专家也指出个别农户存在养殖不规范的问题:有的塘投放的甲鱼数量过多,平时投喂冰鲜鱼虾等,“食物残渣会加重池塘水的富营养化,如果种植的茭白密度不足,水质就容易受到污染”。
针对这个情况,河姆渡镇立即采取措施,对养殖户进行三次培训,鼓励他们用配合饲料替代鱼虾这类冰鲜饲料,或者投喂活的小鱼小虾,净化水质。
“为确保茭白田甲鱼这一品牌,我们不鼓励过量投苗养殖。”镇农办主任王裕权说,因为养殖户规模小、分布散,这两年镇里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推行严格的标准化养殖规定,每亩甲鱼的放养不得超过100只,并加入了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全镇有13家养殖户作为示范户,可以使用“七千年”商标来销售,经济收益和环保效益双提升。
余姚市冷江鳖业养殖基地尾水治理示范点
◀设施化养殖:“两坝三池”净化循环▶
根据新近制定的《余姚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力争到明年年底,完成1万亩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目标。
这1万亩主要是指规模化、设施化的养殖,其中甲鱼养殖是大头。位于阳明街道西街村的冷江鳖业公司是余姚的农业龙头企业。走进养殖场,仿佛进入了公园,好几个养殖塘里种有莲藕和多种水生植物,岸上蔬果飘香。
公司生产场长黄章钰介绍,几年前,公司就注意到水质的管控,每亩只养三四百只甲鱼,有意降低养殖密度。去年,公司实施尾水治理改造,实施“两坝三池”模式,将其中面积为6亩的两个养殖塘改成了净化池,尾水治理后可循环使用。
所谓的“两坝三池”,就是在养殖塘边挖一条深沟,中间设两个过滤坝以及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生态净化池里投放大量水草,种植水生植物。如此,经过一级级的生态化处理,从养殖塘出来的尾水最后变成透亮的清水,可以在里面养鱼虾。
余姚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朱卫东说,其他如台湾泥鳅、草鱼、鲈鱼等养殖品种,也是按这个模式进行尾水处理。日前,余姚市出台规定,将137家规模以上(3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场)作为尾水治理重点,鼓励实施智能化设施养殖、精准化清水养殖、生态化循环养殖等模式,加快洁水保水型池塘养殖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探索尾水治理的“余姚样板”。截至目前,已有10家完成尾水处理,总投资近160万元,养殖面积1827.74亩。其中,仅明凤鳖业公司一个项目,就完成尾水处理面积781.44亩。到今年12月底前,该市还将完成新增10家水产池塘尾水处理设施建设。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和管理科负责人告诉笔者,9月下旬,在原来已完成的137个水样检测基础上,该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全余姚水产养殖场的150个水样进行检测。检测分区域、分品种、分场户,建立数据库,对尾水治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尾水拦截沟
◀“牵手”景观打造,坚持绿色发展▶
目前,我市各区县(市)正在积极引入相关技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破解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难题。今年夏天,海曙区两家企业完成养殖尾水治理。在养殖周期的各个阶段,区渔业与农机站和第三方检测人员会对各排水口进行采样,定期对尾水的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在很多人看来,水产养殖产生的尾水又黑又脏,跟“绿水青山”目标不合拍。但在今年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提出,“水产养殖业不是污染行业,是高效、绿色的优质蛋白产出技术,在乡村振兴、小康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
“尾水治理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还是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推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这样说。国庆节前,该院与民盟宁波市科技总支部合作完成了《宁波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模式选择与路径研究》,其中就对尾水治理进行了“聚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州的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县域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通过“三池两坝一湿地”的模式,完成20余万亩养殖水域治理,建成1533个尾水治理点,养殖尾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开启了渔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在湖州的不少水产养殖区,尾水治理造就了一个个水清景美的湿地公园。当地的荻港渔庄塘里养鱼、岸上种桑,打造成为全国4A级景区。
吴雄飞说,借鉴德清、昆山的成功经验,走绿色发展之路,养殖尾水也可以打造出美丽的生态“蓄水池”。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路径,通过尾水生态治理、产业融合发展和园区整体推进,三股力量共同来带动,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淡水养殖以景观提升为核心,建设生态沟渠和生态净化池塘,实现水产养殖景观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统一;围绕鱼文化区域文化的培育,依托7000年河姆渡稻作文化,打造余慈稻鱼文化品牌,开创象山海滨渔业传统文化,提高休闲渔业品位;以园区化系统改造为方向,借助机械化、信息化、智慧化和“互联网+”应用,发展新业态渔业。在象山大塘港,以生态循环为特征打造现代渔业园区,在余慈地区,以稻鱼共生为特征打造渔业产业园,形成多个绿色养殖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