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1800亿尾虾苗,最后死掉1600多亿尾!这是目前整个潮汕鱼虾混养塘的养殖现状。据业内人士反馈,由于天气恶劣,土苗退化等种种因素,今年潮汕地区30万亩的鱼虾混养塘,投苗量达到每亩60-80万尾左右,平均成活率只有0.6-0.7成,年平均亩产不超过400斤。其实早在这几年前,潮汕鱼虾混养的养殖效益就开始走下坡路,近两年亩产量仅维持在600斤左右,7成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边缘。原来以养殖稳定、风险低著称的鱼虾混养模式,为何这几年频频遭遇滑铁卢,一年比一年差?
30万亩鱼虾混养塘
仅不到两成养户赚钱
仅不到两成养户赚钱
据了解,潮汕地区鱼虾混养已有20多年历史,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潮州饶平、揭阳地都、汕头的澄海、潮阳、潮南、濠江区、金平区以及汕尾等地,总养殖面积约30万亩。这种模式向来以效益稳定著称,养殖户如今为何频频亏钱?
“往年差也差不到今年这个地步。”据饶平一渔药店技术人员吴先生反馈,今年整个潮汕地区养殖成功率极低,只有1-2成,产量普遍在300来斤。今年不仅产量低,而且虾苗的长速也变得更慢,开始抓虾时间普遍推迟至7月份,比往年推迟一个月左右。100支/斤左右就开始抓,一斤只有卖到9.5元/斤左右。吴先生推测,今年养得差跟天气恶劣、雨水多,土苗种质退化等因素有关。
粤东一饲料企业负责人也表示,潮汕鱼虾混养这两年越来越差,今年最差,特别是潮阳等大水面粗养池塘,成活率不到0.6成左右,其他多数地区也不超过0.7成。据其估计,目前整个潮汕地区仅不到20%的养殖户收回本钱,剩下的部分塘底虾和鱼就是利润,剩多少赚多少。而揭阳地都大部分养殖户因为今年虾苗成活率低,后期塘底所剩虾不多,为了“少亏钱”,不投虾料转而投喂蛋鸭料降低饲料成本。
潮汕混养模式存在的三大困境
同样的模式,曾经能够实现年亩产1000多斤,如今产量却仅剩一半都不到,表面上看,都是天气差、苗种退化等外在因素导致;事实上,深层次的原因更加复杂和难以描述。记者通过多方采访,总结出了目前潮汕鱼虾混养模式面临的3大困境。这3大困境一环扣一环,也许正是导致近几年尽管养殖效益每况愈下,模式却难以升级的核心因素。
1
养殖户群体年龄偏大、固守原有模式,改变动力不足。
养殖户群体年龄偏大、固守原有模式,改变动力不足。
据了解,整个潮汕地区养虾人9成以上都是潮汕本地的,并且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甚至60-70岁也大有人在。年岁越大行为越趋于保守,尽管每年越赚越少甚至要亏钱,他们也很难积极主动去寻求改变。
2
不积极改变模式,苗种升级无法推进。
不积极改变模式,苗种升级无法推进。
这几年土苗退化已成为共识,连环渤海湾地区几千亩的大水面大部分都转养高抗苗,在福建漳浦、江门台山、湛江坡头区等大量鱼虾混养市场,一代苗也都已成为主流,为何潮汕地区迟迟没有发生转变?
据农财宝典记者调查,潮汕地区只有饶平地区一代苗的普及率稍微高些,占到2-3成,而潮阳、潮南、金平区等地土苗依旧占9成以上;一方面是因为尝试使用一代苗的人较少,认为太贵,而且发病率更高,风险更大;另一方面,投一代苗的养殖效益有些并不乐观,因此并没有带动周边养殖户。
业内人士分析,养虾是个系统工程,种苗升级的同时,相应的养殖管理方式也要升级。比如,最关键的增氧环节,一代苗不如土苗耐低氧,需要增加增氧机和电费等来提升增氧能力;如今漳浦鱼虾混养池已经的配置已达到1-2亩1台(1.5KW),台山也有3亩1台,而潮汕地区多数是5亩1台增氧机,增氧增产的养殖理念在潮汕并没有体现出来。
另外,依旧保持使用低挡料、上罾前不投喂、没有标粗、一天喂一两餐等管理方式,未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导致一代苗的成活率并不高,特别是潮阳等管理较为粗放的地区,投放一代苗亏钱的反而更多,一代苗的推广也因此受阻。而饶平地区池塘小,一口塘10来亩,又是夫妻两人的管理模式,相对细心,近两年一代苗的表现效益较好,普及率开始提高。
3
养殖效益越差,养殖户越偏向采取简单降低养殖成本的措施。
养殖效益越差,养殖户越偏向采取简单降低养殖成本的措施。
前几年养殖效益好,有钱赚,养殖户改变起来相对容易。而这两年效益每况愈下,多数人并没有想着寻求积极改变,从虾料变成混养料甚至改成蛋鸭料,增氧机也从多开变成少开。年亩产600斤已经是底线,再低就要亏本,通过简单的降低各项养殖投入只会导致环境更加恶化进而导致进一步减产。
这两年,偏向于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饶平地区养殖效益明显提升,而采取粗放管理降低成本的潮阳、潮南地区养殖效益就越来越差。效益的降低正是由于池塘养殖环境恶化导致,例如塘底老化有机物增加导致池塘耗氧量增加,钙镁等常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流失,周边水源的致病菌增多等等养殖环境的恶化,只有人为的增加投入,通过提高增氧能力、提高改底频次、加大换水频率、加强水源处理等手段为鱼虾创造更好的养殖环境,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