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传统风水如何看待“水”?
传统风水有“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说法,其中得水为上,主在聚财。著名的风水著作,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里面就讲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水,在风水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悠久的玄术——风水
水为财,聚水为财,财源滚滚。更多风水经典认为,“山主贵,水主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水深处,民多富。“;”是故山气盛而水气薄者,仅为政治中心;水气盛而山气薄者,则为经济枢纽。”
这些说法虽然未必精准,但从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中,也还是可以看到“水”的影子。例如,环境极差的地方“穷山恶水”;美丽富饶的地方“山青水秀”。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就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都是水聚之处。
此外,风水还有“前逢池沼,富贵之家”的口诀,这一说法影响广大,在南方等水源多的古村之中,必有一口或几口水,其水形多是环抱,有的会做成太极图。在中国西北缺水的山村地区,“家有好井,不愁娶妻”的事在上个世纪还有。
只有水才能够聚藏生气,招诸福祉。所以,人们在定都选址,建屋择地时多会选择背山面水之地。山主人丁,水主财,由此才能国运昌盛,家道兴隆。
“水为财”是现实的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是孕育人类文明的关键所在。长江、黄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等等,大江大河两岸诞生了诸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至现代,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也都依水而建,上海,广州,纽约,柏林,巴黎无不如此。
威尼斯水城
尤其在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光辉灿烂,五谷杂粮养育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而在农业社会,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发达,离不开农商二字。那么,水在农商经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首先,水是农业之本。小河弯弯,向东流,带来了雨水,形成了湿热气候,也冲积沉淀出了良田百亩,沃野千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出了石石粮食,填饱了肚子,也换来了衣物,财富慢慢积累。大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向着水草繁盛之地慢慢而行......
肥沃的冲击平原
其次,漕运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风水以道路为水,在江南鱼米之乡,风水也看水脉为龙,在这里水代表了流通。相较于陆地运输,漕运便捷,高效,成本低,从而带动了经贸交流。小船儿悠悠,飘荡在水中,水手们乘着舟船将粮食送出去,换回了许许多多的金银器具,生活用品。君不见,麦哲伦船长出海带回了香料,哥伦布船长出海又带回了金银,郑公公郑和卖出去的精美瓷器还在女王的餐桌上闪着亮光……
水墨江南
最后,是水的优秀品格,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们临水而居,潜移默化,骨子里都带有水的品行,善良、冷静、处事祥和,不折不挠,从而在生意场上无往不利。我们通过享誉国内的浙商、徽商、潮汕商人就可窥见一斑。
水还是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净为本”、“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先人在造词的时候就已意识到,所谓“饮食”,“饮”在前,“食”在后,“饮”比“食”更重要。没有食物,人可以存活几周;但是没有水,3天后就会死于脱水。 此中透露了“水与养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阴阳相生
水也是中国古人最早研究自然规律的对象。《论语》中有“智者乐水”的描述,孔子认为聪明人是喜欢水的,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先秦著作《吕氏春秋》首次提出“流水不腐”的运动养生观。流水就是活水。一杯运动的、有生命活力的好水,放置多久也不会变味变质;而“死水一团”,就会腐败发臭。
《吕氏春秋》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医药文化的不朽巨著。大家往往只知道里面是药物的记载,其实,水也是药,书的首篇就是水的内容,水部为16部之首来的,水质最好。
大明圣医李时珍
李时珍指出:“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他认为,人的饮食均始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的命脉。所以对水的性味,即水的流止寒温、浓淡甘苦等,应当潜心了解。
为什么用有的水养鱼鱼不欢,浇花花不鲜?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用现代的话来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纯净得被剥夺了营养的水甚至连鱼都养不活、花也养不鲜。
为什么好茶也要用山泉水冲泡才能出奇香?为什么有的水喝起来不如山泉水甘洌爽口?古人说,“饮水思源”,好的水源才能出好水。
所谓“源头活水”,就是出自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新安江写的脍炙人口的这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江泽民题词
水是养人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水养成什么样的人。水质其实与美也有必然的联系。有人认为历代君王从苏杭选美其实是选水。西施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她就是出在美丽的古越山水的淙淙溪水边。因为,“一方水养一方人”,水美,人美。
水长情深,心之所向
从古至今,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人心。反映在居住美学中,水景也被赋予了极高的精神内涵。临水而居,水滨结庐,象征着一种自由而尊贵的生活。
文人雅士,对水更是偏执的喜爱,频频以水入诗,句句关情,字字精心。
君不见,孔子立于大川之上,望着滚滚逝去的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把山水与人的品性相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方向军《临水居》
浩瀚杳渺的先秦,有《诗经》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春秋时期,《列子汤问》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金戈铁马的三国,曹操《观沧海》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唐朝时,诗仙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仙李白,狂放洒脱
李白的诗非常多,他在《将进酒》中朗声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去不回头的黄河水,在他笔下浩浩汤汤,一泻而下,连通万物,于是这世间丛生了道不尽的水波依依,水光碧色。大自然赋予了水力量、韧性、情怀,水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繁衍生息,同样也引发了文人们的思考。
奔腾的母亲河
到了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北宋李之仪《卜算子》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在青年时期漫游江南,写下《忆江南》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垂钓图》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将禅机蕴藏在水中、云里。与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寓意如出一辙,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就能绝处逢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对水的认识和感悟,能使我们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当你站在水边上,行驶在水面,你才会深切感受到水的温润、柔软、宽阔、浩淼。
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心如大海,彼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