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荣获的第10项国家科技奖,为中心建所四十周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成果的重要完成人,徐跑研究员(第二完成人)、徐钢春副研究员(第七完成人)、徐东坡副研究员(第十完成人)也荣获了成果奖励个人证书。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由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牵头、联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联合完成。该成果历经20余年连续攻关研究,取得了一批实用性强的原创性成果,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构建了“高精度、高密度、全覆盖”的长江口资源环境监测评估体系,阐明了渔业资源衰退成因及机制,重建了长江口关键栖息地生境,恢复了水域生态功能,使枯竭21年的蟹苗重新恢复并稳定在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成功范例,攻克了长江口珍稀鱼类繁育技术,实现了保护和利用双赢。
这不仅是对中心40年来科研实力的肯定,也是全体水产科技工作者的殊荣。这是一个怎样的奖项,此奖项具有怎样的意义,创新之处在哪里,获奖后中心下一步的打算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采访了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
科学养鱼:首先向您和项目组所有成员表示祝贺,众所周知,国家级别的奖项获之不易,申报奖项的过程一定存在很多困难,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和项目获奖的经过。
徐主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数量本来就有限,规定不超过300项,今年获奖的一共是285项,在奖项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申报的项目却越来越多。而水产行业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在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中已空缺两年,今年我们的“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终于打破了这个格局。
应该说,该项目是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它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在又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项目主要涉及一蟹三鱼:即中华绒螯蟹、长江刀鲚、暗纹东方鲀、鳗鱼。我们除了鳗鱼没有涉及,其他三个品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暗纹东方鲀中心2000年就与中洋集团合作开展人繁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
至于申报奖项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项目组历经6年的时间申报了三次,经过网评、会评层层评选才终获通过,前两次都是在会评阶段被淘汰了,按国家规定,会评被淘汰的项目第二年是不能再申报的,所以我们每隔两年就重新申报一次,一直没有放弃。申报期间还出现过有项目组成员由于连续熬夜心脏病发住院等情况,可以说过程很艰苦,好在大家坚持不懈,征战6年终获成功。
科学养鱼:作为一个水产类项目,“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够脱颖而出,摘得大奖,请问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徐主任:项目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长江刀鲚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突破 大家知道,农业农村部刚刚出了个通知,今年开始长江已经全面禁捕刀鲚,今后刀鲚的供应只能依靠人工养殖。我们在长江刀鲚上提出了开发性保护模式理念,把物种进行人工繁殖后再增殖放流,一方面增加资源量,一方面降低捕捞力度,以养代捕,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养护。现在从事刀鲚养殖的公司收益还是很可观的,养殖的刀鲚虽然在口感和风味上与野生的相比会有稍许差异,但在最关键的营养素、肥满度指标上是没有区别的,人工养殖的刀鲚售价可达4000元/斤。
2、对长江江段中华绒螯蟹资源量的监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心的长江下游监测站就进行了长期的、高强度的河蟹资源量的监测。起初的河蟹养殖是依靠捕捞野生苗作为苗种,但由于野生蟹苗规格不整齐影响养殖管理和产量,加上河蟹的繁殖和养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因此现在河蟹养殖上很少使用野生苗种,近两年来河蟹的资源恢复情况非常好,去年东海的长江口就曾出现长江野生蟹苗旺发的现象,中华绒螯蟹资源的成功恢复或许为长江刀鲚等重要渔业资源种群的养护提供一个有力的示范。
3、暗纹东方鲀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构建 从我们资源监测室的数据看,野生暗纹东方鲀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近几年我们在各江段将繁殖和养殖的暗纹东方鲀增殖放流,从而实现资源量的恢复。中心对暗纹东方鲀的研究是从作为国家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时真正开始的,与企业紧密合作,主要是在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方面的攻坚突破,包括不断地进行品种的优选,目前暗纹东方鲀新品种“中洋1号”已通过审定。
科学养鱼:请问此次获奖对于长江资源养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徐主任:首先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老百姓可以品尝到珍贵的鱼类品种,同时也可以减少大家为了品尝美味而进行的酷渔滥捕。近来,好多媒体报道过长江无鱼的新闻,长江无鱼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大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发现近年能捕的江鲜确实越来越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增殖放流、减少捕捞强度,使长江的重要鱼类资源数量得到恢复性的增长,像中华绒螯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人繁和养殖技术的成熟,养殖户不会再去捕野生蟹苗进行养殖,野生蟹苗反而成本高、规格不整齐,品质也没养殖的苗好,所以这两年长江里中华绒螯蟹的资源量是急剧上升的,这为其他鱼类品种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科学养鱼:请问中心这次获奖后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徐主任:目前来说下一步已经着手在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近几年中心推出中华绒螯蟹863绿色养殖模式,这也是我们在国家环保风暴重压下采取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也包括河蟹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经过两年来的推广,863生态养殖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养大蟹、养好蟹技术提升非常快。特别是农业农村部要求每个县市区必须制定水域滩涂的规划,设置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比如限养区,我的理解就是要养殖就必须先做到尾水排放达标,通过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式,净化水质,不污染环境,养殖、环保和谐共生。另外,阳澄湖大闸蟹大家都知道,之前有过一些负面报道,使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质疑,为此,中心在扬中基地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河蟹678模式,也就是通过降低放养密度、大规格蟹种投放、优质水草轮植、益生菌的使用等手段,使雄蟹达到六两、七两,甚至八两规格,从而重塑长江江蟹品牌,使河蟹的养殖水平再上新台阶。除此之外,还将在早熟蟹养殖、高产河蟹养殖和大规格优质品牌蟹养殖上继续探索,使河蟹上市销售季节延长,既有适合大众消费的中规格蟹,又有适合送礼宴请的大规格蟹,另外通过暂养技术的改进,使河蟹销售时间拉长至4月份,避免大量河蟹集中上市造成价格倾轧。今年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中质量控制与加工岗位也落在我们团队,未来消费者可以长年品蟹、品优质蟹是我们今后的目标。
第二,我们想借着这次获奖把“长江三鲜”的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大家都知道“长江三鲜”是指长江刀鱼、鲥鱼和河豚鱼,虽然这次获奖的项目没有涉及到鲥鱼,但是鲥鱼的研究工作我们其实已经在做了。之前引进的美国鲥鱼外形上像鲥鱼,但属于西鲱属,鲥属鱼类现在只有一种,叫缅甸鲥,分布在孟加拉和缅甸,如果此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将是对世界性鱼类种质保护的又一突破。届时,市民的餐桌上将会出现真正的鲥属鱼类,“长江三鲜”将重新回归。
第三,河豚鱼产业因为河豚毒素的存在被称为“危险的产业”,中心在暗纹东方鲀的选优和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今后在精深加工方面将继续深入研究,尝试变害为宝,将河豚鱼毒素利用起来,首先联合中洋公司在毒素提取上取得突破,将河豚鱼活性物质综合利用,从而进一步造福人类。
徐跑证书
徐钢春证书
附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一)通用项目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庄平,徐跑,张涛,张根玉,赵峰,唐文乔,徐钢春,钱晓明,施永海,徐东坡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一)通用项目
水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李恒德研究员参与完成的“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
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
王 师(中国海洋大学)
胡晓丽(中国海洋大学)
李恒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梁 峻(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有廷(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
具体授奖情况如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
2、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
3、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人:简·迪安·米勒(美国)、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英国,美国)、朱溢眉(美国)、彼得·乔治·布鲁尔(美国)、孙立成(瑞典)。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评审的三大奖项目,受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占总数的88.2%,其中自然科学奖支持率为97.4%。进步奖企业参与的项目108个,占比76.3%。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国家奖的时间间隔为4.4年。获奖人员仍以中青年为主,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4.9岁,最年轻的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