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病害暴发也比较严重,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想法设法防治病害,另一方面国家加强限制和禁用药物,这给水产从业人员提出了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生产临塘经验,总结出八种渔医兵法,不用药物便能控制病情。欢迎水产界同仁阅读、鉴赏和推广。
一、 饥饿疗法
水产动物处于饥饿状态,其消化吸收器官暂时处于休息状态,这无疑保健了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机体耗氧量减少,新陈代谢能燃烧体内过多的脂肪,也能快速排出体内垃圾,这对强化体质很有好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暴发后,体质均比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若继续加强投喂,就会加重消化吸收负担,使病情复杂化和恶化,死亡量就会大幅度提高;此时若减食或停食,就会保护消化系统,促使病情好转,多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急性肠炎停食三天治愈效果好;脂肪肝减食1/3可改善肝状态;出血病停食五天死亡量大幅度减少;缺氧浮头停食增强抗低氧能力;转水或天气异常停食增强抗应激能力等。
饥饿疗法在无药可治或越治越重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往往比较明显,但要注意的是不可长期停食,因为长期停食会造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发体质下降,体质下降会给后期养殖带来更大麻烦。
二、 转塘隔离
转塘隔离就是一个池塘里的水产养殖动物发病后将其转移到另外一个池塘的过程。水质严重恶化,水中病原体较多,情况又特别紧急,没有时间治疗或无有效方法的状态下,采取转塘隔离措施,将水产动物转入安全水域,快速离开危险水域,水产动物就会恢复正常。深秋季节盐碱地鱼塘小三毛金藻病暴发,鱼类大量拥角爬边,治疗无特效药,可及时转塘,鱼类恢复正常。小瓜虫病害,可提升水温或泼洒食盐等,让小瓜虫从鱼体脱落,然后及时转塘,病情明显好转。每天黎明巡塘,捞掉患病鱼,隔离观察治疗,对危害大的疫情发病动物,实施焚烧深埋等,可减缓或控制病害流行。
转塘是在无奈情况下的抢救措施,但转塘工作量较大,往往造成的创伤比较严重,在鱼类体质特别虚弱的情况下,常造成较大规模的死亡,损失较大,所以转塘要在病害来临的前两天进行,如果耽误了时日,就比较麻烦了。
三、 掌控水温
水温是水产养殖业最重要的测控指标之一。水温过高,水产养殖动物就会出现厌食、夏眠或热死等;水温过低水产养殖动物会停食、冬眠或出现冻伤等可能。水产病害的暴发也与水温息息相关,水温不同则病害不同。低水温(4~23℃)易患水霉病、竖鳞病、小瓜虫病、气泡病、冻伤病和杀虫剂中毒等;中水温(23~28℃)易患烂身病、肿鳃病、蛀鳍病、斜管虫、车轮虫、锚头鳋、肠炎病、打印病和小三毛金藻等;高水温(28~36℃)易患孢子虫病、出血病、腹腔炎、诺卡氏菌、弧菌、蓝藻、甲藻、底臭、泛塘和三高(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高)等。升降水温能有效控制病情,炎热的夏季易暴发出血病,可白天加注井水,使水深保持2.5~3.5米之间,水温下降则死亡量减少。低温小瓜虫暴发,可将鱼移入温室养殖,使水温达到30℃以上,虫害自然消失。鱼类粘孢子虫和蓝藻危害等病入秋后天气转凉,就不需要用药,病害逐渐减轻或好转等。
甲壳类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和螃蟹等)禁止在脱壳期突然升降水温,这会因应激引起脱壳未遂,形成大规模死亡。
四、 排水加水
排水可将养殖塘的病毒、细菌、毒素、寄生虫及虫卵排出养殖水体。加注新水能激活水体浮游生物,丰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冲淡水体污染物的浓度,促进水体上下对流,刺激保健体质(水产动物顶水而游可起到锻炼保健作用)等。在水体“三高”难降,水质老化或恶化,水产动物中毒死亡,长期浮头缺氧,天然饵料匮乏,生长缓慢,催情产卵困难,厌食或停食,长期亚健康,水质清瘦难肥等情况下,排掉部分旧水和加注新水是较为明智的抉择,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真菌感染的烂鳃烂身,轮虫泛滥成灾或底泥滋生硫化氢等情况下不可大量加注新水,有加重腐烂,刺激繁殖或集中释放毒素等恶果,往往病情恶化,多造成死亡量增大等不良后果。
五、 提升溶氧
溶解氧是养殖水体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产养殖动物的呼吸就是机体摄取水中溶氧的过程。水产养殖最佳溶解氧为5~8毫克/升。溶解氧匮乏会直接造成泛塘,溶解氧不足(亚缺氧)会致使机体亚健康。溶解氧丰富,水体氧化还原点位就高,水域好氧菌占优势,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代谢产物无毒,水质清新。溶解氧不足,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就低,水域厌氧菌占优势,有机物发酵分解,代谢产物毒性较强,水质恶化。在鱼病暴发后(如水质恶化、毒素超标、中毒浮头、肿鳃红体、蛙泳探头、厌食停食、死亡爬边等)加强增氧措施(开增氧机和加增氧机),如同人病危吸氧一般,可起到暴气排毒、改良水质、抵抗应激、强化体质和减少死亡量等目的。
冬去春来,水质绿肥,透明度<15厘米,水中溶解氧为13毫克/升以上,水产养殖动物易患气泡病,此时禁止增氧,否则易造成漫游增多和死亡量加重等。
六、 养技调控
养技调控就是合理调整养殖模式,科学培养益生藻类、益生菌类和浮游动物等,建立稳定的绿色生态系统等,能有效地防治病害。盛夏甲藻容易大量繁殖,多造成中毒性泛塘,可在开春定期追施EM菌和小球藻浓缩液,能有效抑制甲藻的繁殖,起到防微杜渐的防治效果。东星斑室外水泥池养殖,可混养贝类。贝类附着在池壁和池低,对水质和底质起到持久净化作用,环境呵护了病害就难暴发。四大家鱼立体混养,提高了水体的利用率,稳定了生态平衡,养殖轻松快乐效益好。海南石斑鱼标苗,鱼体突然发黑证明黑身病来临,该病为恶性病毒引起,无特效药,但一些有经验的渔民将鱼苗转入室外土塘。土塘藻类丰富,生态系统稳定,可保住部分体强鱼苗,减少了损失。虾苗暴发空肠空胃,用小球藻藻液浸泡,部分虾苗得到救治。8月前养大草鱼,8月后养小草鱼的双季塘养殖模式,也能大大减少草鱼的发病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一口池塘长期养一种水产动物,时间久了,就会频繁暴发鱼病,而且治疗一年比一年难,实施轮换养殖(改换养殖对象,如以前养虾现在养蛙等),病害就会减少,效益便会提高。
养技调控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要加强渔业基本设施建设,积极学习异地的先进经验,反对照抄照搬,科学合理改善养殖技巧,才能起到有效的病害防治效果。
七、 翻新池塘
翻新池塘就是对具有一定养殖历史的老化池塘进行翻新改造的过程。池塘老化就会淤泥深厚,底质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诸多有害物质,同时,病原体滋生,病害一年比一年严重,常造成养殖亏本。将老化的旧池塘翻新,挖掉池低黑泥,清理池边护坡,可以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休眠体移出养殖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害的发生。池塘养殖对虾,前三年都比较顺利,养到四年后,红体、黄鳃、白便或偷死等病害轮换泛滥,常造成养殖失控。鱼塘养至第五年,淤泥可达50~80cm,夏季底泥发黑,常产生大量硫化氢,造成毒鱼性泛塘,损失往往惨不忍睹。老化池塘的养殖风险巨大,一般养殖3~5年就得翻新一次。
建立自动排污的高位池养殖,粪便和淤泥能够及时排走,避免了池塘经常翻新带来的费用,这种池塘病害较少,经济效益相对可观。
八、 敌害妙用
巧妙利用水产养殖对象的敌害生物来防治水产病害具有独特的效果。对虾池塘发病后不用药,给养殖水体补养一定数量的草鱼,对虾病害不治自愈。鳗鱼室外养殖土塘,在盛夏高温期暴发败血症,不用药,给池塘补放一定数量的鲶鱼,病害自然缓解。高温期鱼塘暴发蓝藻,不用药,给池塘补放一定数量的全雄罗非鱼,蓝藻的繁殖和生长受到很大压制。鲤鱼塘发生锚头鳋病,不用药,给池塘补放一定数量的黄颡鱼鱼苗,猫头鳋逐渐消失。敌害生物可吃掉带病的养殖动物,有效消灭传染源,杜绝了病害的流行。有些敌害生物直接摄食病原体,能快速控制病情。
利用敌害生物防治病害,一定要把握好敌害生物的放养规格和数量,规格过大和数量过多,有可能直接吃光养殖动物,规格太小和数量太少,又起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水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品,水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不用药物控治病害,杜绝了药物残留,提高了食品安全,有益于民族健康。该技术应全面得到重视、研究、总结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