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继2008年太湖蓝藻爆发,蓝藻防治问题就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近日,由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丛海兵教授发明的蓝藻加压沉淀分离及生长控制技术,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鉴定为原创技术,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了解,该技术已应用于我省高邮市罗氏沼虾养殖水体蓝藻生长控制,藻类浓度以及藻毒素含量均大幅下降,技术应用取得成功。
该处理技术属国际首创,目前已获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
给蓝藻做“节育”手术
大幅降低蓝藻生长繁殖量
“农业肥料的大量使用使湖泊等水体内聚集了大量的氮、磷元素,这些为蓝藻大量繁殖提供基础。当蓝藻爆发时,水中的氧会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丛海兵教授介绍,蓝藻生长衰亡腐烂周期特别快,蓝藻腐烂后,不但会散发恶臭,严重污染水质,而且“水华”蓝藻中含有的蓝藻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给以湖泊为饮用水源的人们带来潜在危险。
丛海兵说,蓝藻为了能长时间悬浮于水体表层,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繁殖,细胞内进化出气囊,“这些气囊就相当于是一种‘气泡’,他们就像给蓝藻戴上了‘游泳圈’,所以蓝藻具有很强的上浮特性,不易沉淀。” 而丛海兵教授的压力除藻技术就是根据蓝藻本身的“气囊”特性,给蓝藻水施加外部压力,使气囊受压空瘪,气体通过细胞壁扩散释放到水体中。
“利用化学试剂‘杀死’藻类是当前处理蓝藻水污染的主要手段,但藻细胞破裂释放毒素将造成二次污染。”丛海兵介绍,他研发的技术将生态学与水污染治理工程原理相结合,通过给蓝藻加压的方式,破坏藻细胞内的“气泡”,使蓝藻失去悬浮生长的能力,不能再悬浮于水面接受光照而生长繁殖,而是沉入水底在无光或弱光条件下衰亡,相当于给蓝藻“节育”,从而大幅降低水中蓝藻生长繁殖量,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的特性。
根据蓝藻失去气囊浮力后易于沉淀分离原理,丛海兵团队开发了两种微能耗的加压设备——“双罐并联加压设备”和“双通道深井加压设备”,实现了由原理向技术的转化。
“双罐并联加压设备”由两个并联的加压罐组成,压力源接入加压罐,从而实现对连续蓝藻水流加压。而“双通道深井加压设备”则拥有两个竖向平行的通道,原水从井口注入,流经井底后回到井口。蓝藻在井底部受水压压迫,气囊空瘪,该设备巧妙利用水压,且水流在深井中流动的水头损失很小。
这一技术属国际首创
已应用于高邮养殖领域
除此之外,围绕蓝藻加压沉淀关键技术,丛海兵团队还研发了三种处理工艺。据了解,这三种技术都已投入应用。其中,压力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技术对含蓝藻水自来水处理效果显著,蓝藻能轻松地被混凝沉淀去除,该技术可将蓝藻去除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节省混凝剂30%以上,省去化学氧化,避免了蓝藻毒素的释放和氧化副产物的残留。而水体蓝藻生长加压控制技术则能将水体蓝藻浓度控制在很低的水平,降低了蓝藻繁殖基数,应用于养殖水体效果显著。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在江苏宜兴举行,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藻加压沉淀分离及生长控制技术和关键专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蓝藻水处理和生长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深井加压控藻技术已应用于我省高邮市罗氏沼虾养殖水体蓝藻生长控制,蓝藻水吸入井底加压后再返回水体,被加压过的蓝藻会快速沉入水底衰亡,藻类浓度以及藻毒素含量均大幅下降,技术应用取得成功。为了能在蓝藻重灾区的太湖无锡流域投入使用,丛海兵说:“我们已经和当地环保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应用开发,由当地企业投资在太湖里挖了一口试验深井,相关的研究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悉,加压沉淀蓝藻生长控制及沉淀处理技术属国际首创,目前已获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最权威的环境及水处理类杂志发表系列论文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