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宗淡水鱼鱼苗的培育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池塘培育为主,一般每亩放养水花10万~20万尾,培育密度受限,池塘资源利用有限。管理难度大,经营不善容易导致鱼苗成活率差,无法实现精准投喂,饲料浪费比较严重。随着网箱育苗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善了传统模式的一些缺点,育苗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网箱育苗过程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量小,鱼苗在网箱内产生的残饵、排泄物无法及时排除,导致局部水质恶化,容易造成缺氧。此外,网箱周围的浮游生物由于网箱的阻隔无法被鱼苗摄食利用,造成了浪费。为了提高单位产量,简化培养管理,提高培育成活率,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开展了池塘网箱气提循环水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试验,经三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技术概要总结如下。
一、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4-2016年,在福建省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际下鱼种场,分别利用繁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水花,在面积为3亩的池塘开展了15批次夏花培育试验,对照组为传统的池塘培育模式。
二、培育网箱与气提循环水装置
网箱规格为6米×1米×1米,由聚乙烯网片制作而成,网目为60目。网箱搭建方法:网箱主体由竹竿固定,网箱上沿高出水面20厘米,每个网箱内放入一个6米×1米的长方形PVC支架,将网箱底部撑开,确保箱体平整,防止网箱底部漂起,每个网箱底部两端固定微孔充气管,并设置独立气体循环水装置。10个网箱纵向排列为一组,每亩设置2组。气提循环水装置包括进气管、进水管气提装置、过滤筒和喷水管。进水管气提水装置包括一体连结的垂直管道和横向管道,垂直管道置于过滤筒(40目)中,底端开口内置与进气管连接的支气管;垂直管道底部开口上方10厘米处横向管道,横向管另一端连通喷水管;喷水管横跨于网箱上方,管壁设有数排喷水孔,另一端封闭。在气泵的带动下,气提水装置将网箱外面的水体抽入网箱中,连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一起带入网箱,加快了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量,同时也起到实时收集生物饵料的作用(晚上可以在气提水装置的上方设置一盏小夜灯,引诱浮游动物向气提水装置靠拢)。池塘网箱气提循环水培育装置示意见图1。
三、池塘准备工作
鱼苗下塘前15天开始清整池塘,清理淤泥,淤泥深度控制在10~15厘米。接着晒塘至龟裂,开始搭建网箱布置管道系统。一切安装完毕后,在鱼苗下塘前7天开始用生石灰进行干塘消毒,每亩生石灰用量为120千克,清除池塘中的敌害生物和病原菌。然后慢慢注水,进水口用40目的筛绢网兜过滤,避免水源中的敌害生物及野杂鱼进入鱼塘。待水位升至50~60厘米时停水注水,施有机肥,发酵过的粪肥最好,每亩使用量为200千克。经过7天左右的培育,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浓度大于10000个/升时,鱼苗可以下塘了。下塘时孵化池和培育池之间的温差控制在5℃以内。
四、苗种培育
1.放养密度 放养异育银鲫“中科3号”水花苗,规格约5~6毫米,放养密度按10000尾/米2投放。
2.饲料投喂 投喂粗蛋白质含量40%左右的粉状配合饲料投喂,日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8%~10%,每天投喂4~6次,每次投喂量以2小时摄食完为宜,根据培育池水质及天气变化、鱼苗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3.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一次,观察鱼苗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池塘培育,每5~7天加注新水1次、清洗网箱1~2次,当鱼苗长至1.5~2厘米后,需进行分箱喂养,网箱改为40目网箱。
4.病害防治 保持良好与稳定的水环境,保障饲料质量,定期每3~5天抽样检查鱼体,发现疾病及时治疗。鱼苗前期容易患气泡病,所以要注意调节水质,3~5天注水一次,水质维持在“肥、活、嫩、爽”的状态,避免水体过肥,藻类暴增,产生大量的气泡被鱼苗误食。使用药物时在网箱周围及池塘其他地方施用,然后开启增氧机,加大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量,确保鱼苗安全,严禁在网箱内部直接泼洒药物。
5.夏花出塘 经25~30天培育,苗种规格达到3厘米以上即可出塘,转入大池进行成鱼饲养或进行越冬苗种培育。
五、试验结果
与常规池塘培育对比,池塘网箱气提循环水单位面积的苗种产量提升了16倍,苗种成活率提升了40%,平均生长速度提高16%左右。3年详细培育结果见表1。
六、总结
经过2014-2016年试验,福州综合试验站建立起了稳定的池塘网箱气提循环水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技术。网箱培育模式阻碍了敌害生物的侵扰,提高了培育成活率。网箱高密度养殖,便于集中投喂,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加快了生长速度。网箱高密度养殖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苗量,克服了苗种培育水体的制约,提高了产能,降低了鱼苗生产成本。此外,网箱培育便于集中管理,方便观察,起捕效率高,节省了生产管理劳动力,在土地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