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精养塘,同是一亩塘投两吨料,可有的亩产光花鲢(鳙鱼)就可达500斤,有的却是花白鲢加在一起才300-400斤,差别的关键就在于水有没有养好。养鱼人都希望养好一塘水,大家都知道养鱼先养水的道理。那什么样的水是好水呢?过去总结的肥、活、嫩、爽,对于不同的人,对肥活嫩爽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能是一个定性的界定,实在难以定量的去判断。相对来说,用眼睛看水色,用透明度盘测透明度,显微镜镜检生物量,相对更为准确,方便更多的人掌握。
当站在塘边,肉眼看也可以,如果带上偏光镜看,看到准确度还会更高。不同的水色,反映出不同的藻类结构。棕绿、亮绿、浓绿、茶褐色,反应出的藻类结构大多都是有益藻,总的来说瘦水清,肥水绿,蓝绿和豆绿的已经开始过肥,而黄绿和铜绿则预示着藻类已经开始老化。时不时发现有些精养塘,水面厚厚一层藻类富集,当用手扇开表层水,看到却是一汪清水,或是混浊水。说明藻类结构过于单一,藻类世代交替其实早已发生,只是没有被发现而矣。
再从透明度来检测,精养塘20-35的透明度属于肥水的范围,水库则在30-40厘米。水体的透明度,一方面来源于浮游动植物,另一个方面则是来源于悬浮于水体中有机物,当用白色塑料桶沉淀有机质过多时,那通过透明度所反映出的生物量比实际值要低,那对水质肥度的界定还要打折。通常此类水体水面会有油膜、气泡,下风口有漂浮物聚集,呈现出微生物分解不足的典型特征。
最后对于一些高标准的养殖场,配备有鱼场自己的试验室,还可以取一升水样,在室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确定优势种群,仪器称量各门类生物的生物量。当显微镜观察到固氮蓝藻为主,那滤食性鱼类长得肯定不好,当观察到绿藻目,以及窄直链藻、尖头藻相对还好一些。而我们更乐意观察到的是颗粒直链藻、鱼腥藻、螺旋藻,如果观察到这些藻类,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做称量分析时,如果生物量在30-50毫克每升,对精养塘来说,已是中度肥水,达到50-100毫克每升,长期保持这个量,花白鲢亩产500斤基本没有悬念。对水库而言,生物量波动范围稍大,生物量在20-80毫克每升,都是比较理想的水质,当然像一些个别的亩产上千斤滤食性鱼类的水库,生物量则需要长期维持在80-120毫克每升。
最后,要养好一塘水,本质还是如何培育足够多的生物量,这里面既有藻类,为整个精养塘提供大氧的溶氧;还有食物链更高一级的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而这些又都是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如果还要进一步提高滤食性鱼类的产量,尤其是花鲢产量。那么食物链的底端,微生物如芽孢原粉、酵素补充自然少不了。除此之外,根据营养需求水桶理论,还要想方设法去补足营养需求中的那块最短的短板,有可能是磷和钾,也有可能是氨基酸,还有可能是微量元素,还有可能是钙、镁,所以定期补充活藻素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一塘水,就犹如一间厨房,所有这些生物所吃的食物,关键来源于人为的食材补充,其次才是微生物的分解。有什么样的食材,才能做出相应的食物,当缺什么,就理应补充什么。如果你做到了,那这塘水也就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