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线反映,虽然现在是早春时节,个别鳜鱼塘口已经暴发了斜管虫病情况。主要是近期华南温度回升较快,底质持续作恶,加上阴雨溶氧不稳定,一方面此时水温比较适合寄生虫繁殖,另一方面鱼体质下降,内外作用下导致恶疾高发多发。
斜管虫
一、认识斜管虫
1、外观形态
因为身体腹部正中有一个圆形胞口,胞口有一个漏斗状的口管,斜管虫因此而得名。
显微镜下寄生于鳃丝上的斜管虫
斜管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如鳜鱼、加州鲈鱼、鲤、鲫、草鱼、黄颡鱼、青鱼、乌鳢等苗种的鳃、体表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感染症状
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组织坏死,呼吸困难。患病鱼食欲减退,靠近池边浮于水面上或侧卧于水面上。
3、流行特点
斜管虫最适繁殖水温为12-18℃,最适繁殖水温为15℃,但在养殖环境恶化,鱼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30度以上的水温也能大量繁殖。
斜管虫在离开宿主的条件下也可以自由生活在水体中1-2天,只要有机会,它就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鱼体或水体中。斜管虫常常寄生在鳃、皮肤,如果环境不适应,斜管虫就会形成胞囊,通过直接接触或胞囊进行传染。
主要危害常见淡水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对宿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在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养殖鱼类对斜管虫感染最敏感,而且能引起严重的死亡。
二、斜管虫的检测和诊断
1、镜检
斜管虫的镜检要检测新鲜的病鱼,对于死亡两小时以上的鱼,斜管虫会逃离寄主,给诊断带来误诊。在镜检时,400倍至1000倍即可观察到斜管虫。斜管虫的活体大小在20至50mm大小,只有成虫期的小瓜虫十至二十分之一大小。
2、诊断
斜管虫在有机质较多、鱼体免疫力低下、连续阴雨致温度下降时多发。当手感体表粘液过多,观察鳃丝苍白或有的呈淡蓝色,即可诊断为疑似血斜管虫。由于鳃丝受到损伤,所以通过鳃小片进入鱼体内的溶氧减少,鱼会出现浮头,吃食减少的现现象,鳃上常拌有淤泥现象,然后再用显微镜确诊。
三、预防与治疗
斜管虫的病程较急,一旦发病,如果不及时处理,能够造成鱼苗或者鱼种的大量死亡,因此,在斜管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预防
(1)养殖环境的改善:养殖环境中的有机质过多,有利于斜管虫的生长繁殖,因此,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颗粒氧等基具有氧化,增氧功能的底质改良剂进行改底,做好池塘底部的溶氧管理,促进池塘底部的有机物的分解,可以减少斜管虫等纤毛类寄生虫发生的机率。
(2)定期使用驱虫: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内服进行内服,进行驱虫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以大大减少寄生虫病和其他类型疾病的爆发。
2、治疗
斜管虫病的处理思路是先杀虫再消毒,同时内服驱虫的驱虫的中草药,同样环境要改善,最好配合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效果会更好。在杀虫时,同时需要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