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鳜鱼养殖产量达33.56万吨。长期以来,鳜鱼养殖一直受制于特殊食性和病害,发展缓慢。可喜的是,近年来鳜鱼产业在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突破。可以说,整个产业目前正处在大突破的前夜。本文总结了当前鳜鱼产业存在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鳜鱼业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鳜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鳜鱼苗种种质退化
鳜鱼经过近三十余年养殖发展,苗种种质退化问题突出。过度近交导致种质退化、生长性能、抗逆抗病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养殖普通鳜个体的生长性状平均下降20-30%,抗逆性差,养殖平均成活率仅60%左右;鳜鱼苗种生产中,种苗畸形率升高,有的甚至接近30%。
其中以广东省作坊式苗场或无资质苗场,出苗品质更难保障,因此,一流品质鳜鱼苗种或大场A苗在广东早早被本地精养大户订购一空。二流或更差的鳜鱼苗因本地难以消化,被各层级鱼中贩运到全国各地湖边塘头,价格低廉且送货上门,其数量之大,约占全国投苗量之六七成。其中近一半苗种养殖成活率不超过三成,因其价格极低,对当地苗场形成巨大冲击,内地鳜鱼苗场因育苗成本不敌广苗销售价格,纷纷倒闭退出市场供应。
据悉,湖北市场近3000万尾鳜鱼苗中,广东鳜鱼苗种占有率达到八成,其中有近一半为无资质、无检测、无保障的三无苗种。这些大区域近亲繁殖,品质退化的鳜鱼苗最终都以广大鳜鱼养殖户的养殖失败而买单。
二、鳜鱼养殖病害严重
因鳜鱼种质退化,使鳜鱼的抗逆抗病性差,在养殖环境恶化或鱼体免疫机能降低时,极易感染疾病,在造成大量鳜鱼死亡的同时,也浪费了数量巨大的饵料鱼资源。
特别是虹彩病毒危害严重,被感染鳜鱼7-10天死亡率接近100%,上世纪曾一度导致我国养殖鳜鱼减产30%,2014年江苏省扬州地区因鳜鱼病毒病死鱼超过200万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直至今日,鳜鱼病毒病仍是众多鳜鱼养殖户刻骨铭心的痛。
鳜鱼养殖过程中目前尚不能有效治愈的病毒性疾病,真正成为广大养殖业者的心病,成了鳜鱼产业的痛点以及阻碍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鳜鱼养殖投入高、风险大
鳜鱼养殖因各地资源不同,投入与产出也不尽相同:
(一)效益分析
1、早鳜价格比较高,9月10日之前一般在28元/斤(100-150天 ,资金回报率40%);
2、中鳜价格偏低,11-12月份多数稳定在23-25元/斤(150天,资金回报率20-30% );
3、晚鳜价格很高,4-5月份30-35元/斤,6-8月份35-40元/斤(220-270天,资金回报率30-40% )。
(二)成本分析
鳜鱼养殖成本中最大的是饵料鱼投入,占到总开支的80%以上。一斤鳜鱼大约需要饵料鱼4.0-4.5斤,以投喂鲮鱼仔计算,鲮鱼仔价格3-4元/斤,单斤鳜鱼饵料成本约15元,加上池租、水电、人工、动保等项整体成本约20元左右。
四、鳜鱼反季节养殖冬季与冬后饵料鱼难保障
鳜鱼养殖饵料鱼品种:主要是鲮鱼(包含麦鲮,土鲮和泰鲮)其次是鲢鱼、鲫鱼、鳊鱼,也有投喂草鱼、鳙鱼、鲤鱼、赤眼鳟等其它规格适口鱼的。
从适口性、易得性、低值性、群体产量上讲,热水品种鲮鱼是最佳选择,但仅限于南方地区,对于养殖规模日渐放大的中部及北方地区,冬季饵料鱼的配套难度是制约鳜鱼上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鳜鱼对鲮鱼的依存度高,替代性的品种(北方鲮---赤眼鳟)尚未发展起来。北方部分地区消落型湖泊有一定数量的小野生鱼类可以支持一定数量的鳜鱼养殖,但总量仍然不能满足鳜鱼的发展需求。只有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通江湖区有丰富小杂鱼资源的地区,冬季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部分养殖业者的饵料鱼需求。
五、鳜鱼池塘用药多、用药乱引出食品安全问题
鳜鱼养殖过程中,用药多、乱用药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以鳜鱼核心产区广东省尤其严重,销售到港澳地区的鳜鱼多次因药检被拒,国内抽检也多次被曝光(2015年佛山鳜鱼抽检出孔雀石绿,引起业内一片哗然)。
违禁药的高危害,乱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这些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对人工养殖鳜鱼的诸多质疑,因而鳜鱼成为各地各级食品安全部门重点关注对象,逢检必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第176号文件,披露:孔雀石绿不合格样品51批次,硝基呋喃代谢物不合格样品16批次,反映了鳜鱼、乌鳢等鲜活水产品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鳜鱼产业发展方向及机遇
一、提倡无公害生态养殖
鳜鱼池塘精养过程中用药多、乱用药的问题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对人工养殖鳜鱼的诸多质疑,因而无公害生态鳜鱼养殖成了政府和消费者提倡的重要鳜鱼养殖模式。例如:湖北多地开花的“河蟹-鳜鱼生态套养模式”、“小龙虾-鳜鱼两茬养殖模式”广受热捧。
二、建立规范的鳜鱼良种体系
1、建立规范的国家级、省、市、区四级鳜鱼良种场
一是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建立鳜鱼原种种质资源库,收集长江水系的纯种翘嘴鳜、不同地域的斑鳜、长体鳜、大眼鳜等原种5-7种,储备鳜鱼原(良)种;同时储备优质饵料鱼亲本。建立鳜鱼良种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
二是市级和区级鳜鱼良种场从上级场直接引进鳜鱼良种实施繁育,来满足当地鳜鱼养殖业者对优质鳜鱼种苗的需求,通过四级联动,形成大规模的鳜鱼催产、孵化、培育基地,并立足于早、中、晚多批次繁育,延长鳜鱼苗种供应时间,促使鳜鱼多季上市养殖模式的真正形成。
2、鳜鱼种质良种化、种苗质量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规范化
完善鳜鱼良种产业化生产以及配套技术,建立并推广鳜鱼种质良种化、种苗质量标准化及生产操作规程规范化。
(1)建立种质、亲本、繁殖、孵化、育苗各阶段等关键点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鳜鱼产业发展实现良种化。
(2)完善鳜鱼早、中、晚苗种饵料鱼规模生产和配套技术,提高配套效率,降低饵料鱼生产成本。
(3)完善鳜鱼苗种生产过程中水质调控技术,加强鳜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无公害药物的开发。
3、良种一省一品牌
建议鳜鱼良种一省一品牌,各级良种场使用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服务内容和方法以确保鳜鱼苗种质量,华中农业大学梁旭方老师研制的鳜鱼新种——华康一号在广东省、湖北省等多地养殖和推广,效益十分显著,综合性状十分理想。
三、探索饲料鳜鱼养殖
自上世纪末,湖北省水产所吴遵霖老师为首的科研工作者就开始了鳜鱼饲料养殖的相关研究,因为整个饲料产业发展的原因,鳜鱼饲料营养需求研究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因而饲料鳜鱼养殖一直停滞不前。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饲料产业飞速发展,饲料制作工艺大大提高,鳜鱼全价饲料的成熟成为可能。
投喂人工饲料,不仅将从源头上降低鳜鱼发病机率,而且料能随时供应,还可大幅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利润。鳜鱼作为单品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的产业,且逐年发展态势明显,若全部或大部转用饲料养殖成功,按照料比1.5推算,每年涉鳜的饲料容量将超过45万吨,这无疑将给鳜鱼行业带来一场巨大变革。
市场机遇虽在,但目前鳜鱼饲料产业仍存在许多问题:饲料技术尚不完善,饲料质量与养殖效果还不稳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驯化成功率低,驯化苗价格偏高;饲料投喂养成率低,从事鳜鱼饲料养殖的近七成尚未获利;尚无能替代开口饵料的超微饲料产品。
现阶段宣传的人工鳜鱼饲料也是近年才出现在人们视野,且多是配制环节繁琐的粉料,或预混料自制软颗粒饲料,尚没有投喂方便的成品型号膨化料出现。全价料养殖鳜鱼的道路虽还漫长,但进步日渐明显,其一定是将来鳜鱼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鳜鱼疫苗的研发与运用
鳜鱼的病害多,而造成较大损失的病害有以下五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纤毛虫、指环虫、嗜水气单胞菌,其中以病毒性疾病对鳜鱼养殖业危害性巨大。
国家针对鳜鱼病毒病,通过珠江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相关单位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经多年研究,目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疫苗已经进入第三方复核阶段,2018年可获得新兽药证书,生产应用指日可待。鳜蛙虹彩病毒(Mandarin Ranavirus,MRV)疫苗研发的进展也有很大突破。
通过研究证明:温度是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导致鳜鱼急性感染的关键因子,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具有潜伏期,苗种可通过快速检测来筛选不带病毒的种苗,这为众多鳜鱼养殖业者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从养殖的始发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养殖风险的适度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五、工厂化鳜鱼养殖
在室内或类似可控空间内的鳜鱼养殖池中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水质监控、大数据水产物联网控制养殖水体的温度、光照、溶解氧、pH值、投饵量等因素,进行高密度、高产量的全新鳜鱼养殖方式。
循环水系统(RAS)则是目前工厂化养殖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之一,包括室内循环水模式和池塘内循环两种模式,池塘内循环鳜鱼养殖近期全国各地均有试养,初始阶段广东省中山市及浙江省、江苏省都有部分业者先行先试,效果尚不明确,正处于探索过程中。
六、鳜鱼深加工
数据显示,2015年度,我国淡水鱼总产量达到了2883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3%,占全国鱼类产量的74%,居世界第一。2015年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品物流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达40%;水产品加工及物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
然而我国淡水鱼加工也存在一些问题:腥味重、肌间刺多、鱼肉易腐败、蛋白质易冷冻变性、副产物加工难;有效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我国淡水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鳜鱼加工的趋势必然转向拿取与存储、运输便易(鳜鱼鱼粒),烹煮简单(臭鳜鱼),口感好(快递送餐)的方向发展。
传统加工方式与食材选择均不能满足于现代需求,其卫生、温度控制、加工工艺等不稳定因素太多。建议从工艺上,改良升级,臭鳜鱼从食材品质把控上入手,改进和简化烧制方法,达到即烧即食,风味不变,质量不变,安全放心的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