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鲫鱼养殖产量年均超过250万吨,是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自2010年以来,鲫“鳃出血”病在江苏、江西、湖北等鲫主要养殖区相继爆发,造成了鲫鱼养殖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是当前鲫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鲫“鳃出血”病的病原为鲤科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最近几年CyHV-2的感染宿主除感染鲫和金鱼外,其宿主谱呈现出向更多的鲤科鱼类扩张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鲤疱疹病毒肆虐之下,寻找治疗和防控鲫“鳃出血”病的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型药物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保障鲫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吕利群教授团队以CyHV-2病毒极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表达效率为药物靶点,发现植物源小分子小檗碱能系统抑制病毒基因在鲫鱼细胞系中的转录和翻译,并在细胞系和鲫鱼体两个水平展现出高效的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Suppression effect of plant-derived berberineon Cyprinid herpesvirus 2 proliferation and its pharmacokinetics in Crucian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的抗病毒SCI学术期刊《AntiviralResearch》上(DOI:10.1016/j.antiviral.2020.105000)。研究生苏美珍、唐睿哲和青年教师王浩博士参与了该研究工作。研究得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谢骏研究员、长江水产研究所曾令兵研究员和日本东京海洋大学SANO Motohiko教授的技术支持,并先后受到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渔药研发岗位、“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资助。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长期聚焦水产动物病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了攻克CyHV-2引起的鲫“鳃出血”病,2012年开始,吕利群、王浩、姜有声和许丹等科研人员为骨干组成攻关团队,在过去8年持续开展针对鲫源疱疹病毒CyHV-2的药物开发。团队先后成功建立鲫鱼尾鳍细胞系,分离出在苏北地区流行的CyHV-2毒株,对该毒株进行了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注释,并开发了多项高效灵敏的病毒诊断技术,为小檗碱药物的筛选和鉴定提供了技术基础。上海海洋大学作为第一成果完成单位获得2项CyHV-2毒株感染细胞模型发明专利,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quaculture》、《Journalof Fish Diseases》、《Viruses》、《Virus Research》、《Frontierin Microbiology》、《Archives of Virology》和《Developmental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上。该系列研究成果为鲫“鳃出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靶点清晰、机制明确、又可快速应用于临床的天然药物选择,有望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鲫鱼养殖的抗病毒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