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鱼类。我国草鱼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草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春末夏初一般是“老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根据烂鳃病发病原因可分寄生虫性、真菌性和细菌性三种。寄生虫性烂鳃病例进行镜检时,可发现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或黏孢子虫等常见寄生虫;而真菌性烂鳃病例的镜检则会发现鳃霉菌丝;细菌性烂鳃病病原包括鱼害黏球菌等。目前,有些科研单位和养殖基地会利用室内玻璃钢等工程化养殖系统进行草鱼苗种的培育与暂养,由于室内养殖环境与野外池塘环境不同,草鱼病害防控也不尽相同。本文就以一例发生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实验基地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系统的草鱼一龄鱼种的烂鳃病的防治案例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广大水产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症状描述及病原菌鉴定
本试验用鱼于2017年3月转入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暂养,5月11日发现部分草鱼出现浮头、活动异常、摄食减少等情况。抽检20尾症状明显鱼样,进行解剖、观察:部分草鱼体表鳞片缺失,尾鳍蛀鳍严重。鳃丝发白、溃烂,个别严重的鳃盖处现透明孔。腹部大小正常、腔内无积水,但出现轻微花肝。鱼体背部侧线部发红,去皮后发现肌肉呈粉红色,并有多处出血点。取鳃丝末端于载玻片上,制成水封片,观察发现虫体为长圆形,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确定为寄生在鳃丝上的指环虫(见下图)。
取发病草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肠外壁、鳃丝、肌肉,采用平板划线法,在琼脂培养基培养。使用细菌16S 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选取菌液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序列比对发现,上述样品组织的病原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
二、治疗试验
本试验结合口服与浸泡两种用药方式,前期使用恩诺沙星(主要成分:10%恩诺沙星)、多维、大蒜素(主要成分:中三硫二丙烯60%),拌饵投喂,每1千克体重10~20毫克恩诺沙星、35~75毫克多维、0.25~0.5克大蒜素,效果不佳。后期改进治疗用药方法,使用恩诺沙星、果根素、板蓝根,拌饵投喂,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恩诺沙星、0.2毫升果根素、0.67克板蓝根。浸泡采用甲醛溶液(用药量为10 毫升/米3水体)和百菌虫克(用药量为0.075克/米3)混合后养殖缸均匀泼洒,泼洒时间为下午2点,每天一次。具体用药情况如表1。
甲醛溶液和百菌虫克用于杀灭指环虫和水体消毒灭菌,恩诺沙星和大蒜素用于肠炎预防和调理,板蓝根用于缓解病毒性出血,果根素用于治疗由肝胆综合征引发的细菌、病毒继发性感染。如果能够购买到指环虫特效药甲苯咪唑,则优选使用甲苯咪唑。
三、治疗效果
循环水养殖试验系统养殖缸养殖草鱼共300尾左右,水温23℃,从发现死鱼到确诊之后,每天死鱼2~4尾,持续8天后死亡量降至1尾,一周以后不再死鱼,镜检没有发现指环虫,烂鳃症状明显好转。
四、防治建议
春季草鱼在度过越冬期后,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体质大大降低,同时春季是细菌、病毒的多发季节,因此春末夏初草鱼容易患上烂鳃病等“老三病”,规律性较强,可以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实验鱼在转入室内养殖系统前要进行预防处理。使用食盐对鱼体进行杀菌消毒;另外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卫生措施到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当换水量,及时清理残饵(投喂后半小时内)及粪便。每天定时打开排水阀5秒左右,以排出养殖缸底部粪便,定期清洁养殖缸内壁,若养殖密度较高,则每天清理,也可采用每周停食一天以改善水质,从而降低水体有机物、氨氮及亚硝酸盐浓度,保持好水体。
其次养殖水体的监控杀菌是必要的。定期(两周一次)浸泡施用杀菌、杀虫药物(聚维酮碘等),循环水净化处理系统的滤料要定期消毒(如曝晒、消毒、氧化等),或加强紫外线消毒(过滤系统内可加装紫外线消毒器)或臭氧消毒,防患于未然;而气候的变化也应时刻注意,春夏季的水温变化较大,易受天气影响,可使用控温系统,防止水温突变,或根据天气情况改变投喂量,在气温下降较大时减少或停止投喂。
除此,养殖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初次投喂饲料时可以少食多餐,慢慢加量,并拌喂大蒜素、三黄粉、维生素C 和果根素等对草鱼进行保肝护胆,使鱼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加强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注意操作,避免造成鱼体机械损伤,从而感染细菌。
最后一点需注意的则是在疾病高发期,定期抽样镜检,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不能盲目滥用药,把病情控制在初期,使用药物后及时调节水质(换清水),减少水中有毒物质。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孙怡晴 梁骁 李大鹏